本篇文章2187字,读完约5分钟
最能代表黄埔城市特色的地方是哪里?
十年前,答案是“外滩”,但今天,“黄浦江畔”是提及最多的。
郭长耀
从长江外白渡桥向南:在万国建筑博览集团和董家渡金融城,顶级金融总部企业和要素金融机构汇聚一堂,在国内和全球市场发挥重要作用;在工业遗址和世博园区,黑烟发电厂已经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博物馆,世博会浦西最佳实践区正在加速向创意产业园转型;迷人的高层建筑背后是黄埔的“理子”,二级以下的旧建筑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居民告别蜗居,搬进新居...黄浦江畔是黄埔区10年来工业发展、民生改善、城市面貌升级的缩影。
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黄浦等中心城市要继续注重挖掘发展内涵,提高发展质量,不断优化服务业布局。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原卢湾区时要求,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充分挖掘和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把发展创意产业与建设文化大都市结合起来,使创意产业园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新的提升。
星星四处移动。10年来,黄埔旧址、卢湾旧址被“搬离二号楼、一号楼”,成为新的黄埔,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委托,始终被黄埔党员干部铭记在心。近年来,黄埔努力打造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标杆,旧的改革被视为最大的民生和发展...如今,这个城市地区,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在外观和内部都更加美丽。
关注高端服务业
郭长耀
今年5月,被誉为“工业设计之父”的戴森在中国的第一个R&D中心——办公路8号桥第四期工程竣工。戴森的上海销售总部,最初位于8号桥的第三阶段,一起搬迁,其办公面积从300多平方米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
八号桥是一个创意园区,由上海早期的老工厂改造而成。2007年,8号桥一期在建国中路通车,现已延伸至公路局,并发展到第四期。八号桥的办公空间全部由老厂改造而成,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聚集了100多家国内外领先的文化创意企业。
中心城市的土地增量有限,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提高质量和效率。黄埔率先提出在全市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6+5+x”高端服务业发展体系,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培育一批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兴产业。
对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黄埔区作为金融商务区,提出服务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地位:金融、专业服务业、商贸等传统产业优势明显,能源水平不断提升;新金融、新消费、创意2.0、大健康、互联网+等新领域得到充分开发,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以莒门路为中轴线,包括8号桥234期在内的11个文化创意园区构成了江南智力创意产业集群,入驻企业近300家,主导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占70%,成为近年来黄埔经济发展的亮点。
旧的改革是最大的生计
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原黄浦区时,习近平仔细检查了石库门旧居居民共用厨房的改造工程,并询问居民的卫生设施能否进行改造。习近平同志说,中心城市上海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是艰巨而紧迫的。我们要密切关注、重视、保护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多年来,黄浦区的历届领导始终把旧区改造作为最大的民生和发展,完成旧区改造的目标每年都在增加。“十二五”期间,黄埔通过旧体制改革使2.6万居民受益;“十三五”期间,黄埔区民生投资总量大幅增加,旧体制改革后将有2.6万多户被征收。
"全家人应该轮流吃饭,睡觉时双脚悬空。"王晓梅是董家渡鸡毛巷的居民,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这里,她生动地描述了自己过去的生活。黄浦连接上海中心活动区的蓝图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南外滩的新建筑跃入天际,王晓梅人已经住进了他们的新居。
为老年人服务也是黄埔近年来努力改善的一项民生工程。黄埔根据上海市区的特点和老年人在家照顾老人的意愿,努力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率先探索养老服务合作社模式,整合利用现有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高于居家养老标准、具有机构养老内涵的特色养老服务。今年,这一模式已覆盖全区183个居委会。
社区党建是重中之重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上海是共产党的诞生地,会议地点在黄埔。黄埔始终牢记“不辱家门”,基层党建,尤其是社区党建,一直努力走在城市的前列。”地区领导说。
在五里桥街辖区内的办公路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夫家社区,被一堵墙和一栋精致的高层公寓楼隔开。除了共享的庭院墙外,新旧之间没有交集。不过,两个社区的长者也可以在局道一带的店铺享受免费理发、免费洗衣等照顾服务,让两个社区的居民可以走出社区,在街上交朋友。这是党的建设指导下的“区域支援”工作方法的体现。
早在2012年,五里桥街道就探索形成了“群体服务、民主管理、区域支持、群众评议”和“工作保障机制”的“4+1”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方法。近年来,随着社区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五里桥街道有了新的氛围——城管、绿化市容、房管等主管部门的职责已经深入街道,团体服务的参与面更广,服务更准确、更专业;责任区、居住区和街道建立了“三站”群众诉求收集机制,普通百姓成为共治议题的支持者和设计者,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社区事务;在组织覆盖不完全的地方设立服务岗位,收集建筑物、商店、学校等以外的资源和优势...社区越来越像“家”,住在里面的人成了“家庭成员”。
黄埔始终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实现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各个领域的全面有效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