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2字,读完约4分钟
12月3日星期日,天气由晴转多云。
上午8时30分以后,前来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人群从展厅入口处的黄陂路和兴业路向西延伸,一直排到兴业路和马当路。
上午9点前,兴业路站满了等待参观会场的人群。这篇文章里的照片都是记者余凯图
俞在兴业路和马当路执勤,他已经成为许多游客的“向导”。他告诉《彭湃新闻》的记者,今年10月他从黄浦区的其他地方调过来值班。他每天早上7点报到,7点半准时到达,一直工作到下午3点。在他的印象中,今天的队伍不是最大的。周六天气好的时候,有时候队伍的尾部要从兴业路和马当路甩到太仓路。周一,当纪念馆关闭时,一些毫无防备的游客冲过去扔了一个空.他建议这些游客去参观离这里不远的周公馆和孙中山故居。
在队伍的最前面,有许多来自江苏省南京市一所大学的年轻教师和党员,以及来自上海海关学院的18名党员和预备党员。博物馆一开放,参观者就会有序地进入展厅。据纪念馆宣教部工作人员介绍,自第19届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以来,每个周末第一会场都有一个参观纪念馆的高峰,一楼和二楼的每个展厅都被迫采取限流措施,以确保每个参观者都有一个相对舒适的参观环境。
在整个展厅中,多媒体元素成为一个亮点。
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大二女生孙(音译)正在一个会议现场借助多媒体自助设备查阅一位伟大代表的传记。
在二楼展厅一侧的走廊休息区,四个多媒体触摸屏吸引了许多年轻游客。上海中医药大学大二女生孙(音译)正在看一位代表的传记。当我点击陈潭秋的介绍页,看到屏幕上显示的介绍文字时,“陈潭秋(1896-1943)于1921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3年9月27日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被秘密杀害。他牺牲后,被新闻切断了联系,仍然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她告诉汹涌澎湃的记者,虽然她仍然是该联盟的成员,召开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使她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感兴趣。“我过去熟悉毛泽东的革命故事,但对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其他代表,我还是不太了解。我刚才解释说,因为很多人跟不上,我看到有多媒体自助设备,所以我依次打开了李达。对何叔衡、李、、陈潭秋等人的介绍,看得比较仔细孙说,在纪念馆看完资料后,她发现很多党员去世时都很年轻,这让她很感动,也让她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不容易。
1920年,一个会址的纪念馆用多媒体手段修复了复兴公园街区。
在会场的纪念馆里有许多类似的多媒体展览。例如,在一楼的展厅中,纪念馆利用多媒体地图和建筑模型修复了1920年的复兴公园街区。1920年春,陈独秀、、李、、陈望道、余秀松、石存同等人在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附近居住。他们经常在陈独秀或李家里学习马克思主义,计划组织政党,讨论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法。在9栋房子的模型中,灯经常开和关。游客似乎看到这些早期的共产党人开夜车,酝酿和组织政党,果断地关灯,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转移;在二楼展厅,大型艺术多媒体组合展“一个大聚会,打开世界”,利用雕塑、油画、录像、灯光等手段,立体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场景,7次会议的进展和成果;纪念馆附属的思源书店也提供免费手机照片打印服务。每位访客一次最多可以打印三张照片。此外,还有一个超过40英寸屏幕的电子留言簿,这是纪念馆和游客之间互动的重要多媒体设备。
负责修复电子留言簿的信息管理员朱告诉记者,电子留言簿是纪念馆在2012年推出的,取代了传统的纸质留言簿。“主要原因是它有一个又大又亮的屏幕,输入方便,而且容易保存和计数。不仅年轻人喜欢,中老年人也愿意尝试,看得一清二楚。”
第一大会堂纪念馆附属思源书店为游客提供免费手机照片打印服务。
据新华社报道,自1999年5月27日第一会场纪念馆开馆以来,就设立了纸质留言簿记录观众的参观讲话,从未在任何开馆日“缺席”。仅从1999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纪念馆就有136本标准的留言簿,平均每本书有300多条留言,还有成千上万条留言。据朱向《澎湃新闻》透露,2012年,电子留言簿取代了纸质留言簿,拥有64g硬盘和前置摄像头,每条信息都以jpg格式保存在系统中。参观者不仅可以通过触摸屏留言,还可以预览观众之前留下的“墨宝”和“声音”,还可以评价观众对评论员态度和环境清洁度的满意度。存储在硬盘上的电子信息通常一两周备份一次,以释放内存并存储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