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0字,读完约3分钟
二级旧楼、老式公寓和小东门街的大部分住宅区的公共空房间都比较小,所以居民很难在这里找到一个醒目的绿色。旧式车道缺乏绿化,无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小东门街与非营利组织联手,对社区内的旧建筑进行更新和升级,并在董藩街打造了一个“弄堂花园”。
旧沙井变成了花坛
随着小东门综合环境管理的不断完善,居民们也希望在自家门前引进绿色植物,在清洁的基础上美化它们。去年,小东门街道成立了“弄堂花园”自治项目,与城市绿色农民公益组织合作,在居民中成立了专门的志愿者队伍。在“农唐园”志愿者活动日,志愿者队长带领队员巡视康家龙等居住区,寻找可以改造花坛的地方,并向周围居民宣传绿化环境的公益信息。
因此,自行车随意停放的角落,空种下的长满青苔的墙,以及平日经常被忽视的旧下水道,现在都成了“弄堂花园”项目志愿者的目标。项目建立后不久,居民向志愿者反映了他们的问题:“我家门前有个沙井,以前有人来过这里扔垃圾,总是被堵住。我一直认为有办法阻止他们。”经过志愿者的安排和触摸,确认居民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城市绿色农民”文化公益项目组将这个窨井改造成了一个环保的椰糠土花坛。花坛建成后,志愿者们亲自介绍了一些植物品种,如绿萝卜、薄荷、观音叶和千里红。不久,居民们特别感谢志愿者:“迷你花坛很漂亮,可以防止别人在我门前倒垃圾。这对人民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
居民自治见缝中的“绿色”
小东门街东街区的“袖珍公园”是“看缝插绿”的代表作品。作为“东街改造”工作的一部分,小东门的每个社区都从“清洁社区”发展成了“绿色社区”,小东门街道对辖区内的街道、小巷和角落做了一些新的规划。以聚奎街为例,街道上设置了景观花坛,吸收了周围居民的意见,为平日想在这里享受绿色、休息和聊天的老年居民增加了专用的扶手和长椅,让老年人有一个晒太阳的好地方。
同时,对于辖区内的花坛和绿化景观,街道积极鼓励居民自治小组协助维护工作。最近,街道志愿者林玉丽阿姨和她的老朋友来到纪灵街的花坛清理环境。志愿者不怕脏,不怕累,冬天用自己的手清理花坛里丢弃的所有杂物和垃圾。中国人居委员会组织了一个“视觉中国”自主项目小组。不要把他们看做阿姨和叔叔,但是他们比他们的想法更超前,更有创意。他们把原来废弃的灯罩变成花篮,种上绿色植物,挂在家里的窗户和阳台上,真正欢迎绿色进入房子。
绿色接力帮助改造东街
如此巨大的环境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但绿化和维护离不开日常护理。在城市更新的基础上,小东门街如何使绿色社区频繁变化?
去年底,小东门街在“邻里之家”开展了“绿色接力”活动,并在“弄堂花园”动员了一批骨干志愿者,对社区绿化进行长期维护,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维护工具,形成了软硬件结合的社区环境服务长效机制。同时,志愿者向社区居民宣传推广“绿色公约”,100名居民积极签名响应。“绿色大会”号召居民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爱护绿色植物,动手保护,停止破坏公共绿化。
“硬件设施有所改善,居民的生活习惯也相应改变。每个人都看到花和植物,并且在心里爱它们。谁会愿意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停止骑车,放弃一切?城市绿色农民文化公益项目负责人、黄浦区文化公益促进会会长王思也表示:“‘弄堂花园’不仅是环境设施的改善,也是为了让居民更好地接受环保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