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55字,读完约2分钟
“呜——”哨声回荡着,那些在岸上来为我送行的人们喊着他们所爱的人的名字,并挥舞着手帕道别。这是六七十年代十六铺码头的常见景观。欢迎和送,过了一会儿,宁波的船只来了,汉口的商船也靠岸了,乘客像洪水一样涌向岸边,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码头逐渐形成了从大米、油、盐到木质轻工业产品的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东门路,有各种各样的百货商店和老字号。人们习惯把这个以十六铺码头为中心的扇形区域称为十六铺区。
"小时候,我觉得十六铺码头是个很热闹的地方."丁小刚在十六铺生活了67年,他曾经写过地方志,现在他可以像讲述几件珍品一样讲述十六铺地方道路名称的故事。外乡花街源于福建方言中的咸鱼一词,现在路边30码的限速标志是他出生的燕头街159号...当他站在十六铺中央闭上眼睛时,似乎还能听到他在小学晾晒台上听到的哨声和喇叭声。
七十岁的丁维民在十六铺码头长大工作。说起与十六铺的故事,他想起了1965年11月离开十六铺码头去安徽务农的经历。在我的记忆中,黎明前,码头依然漆黑一片。“但是我没有哭。直到船离开我才哭。再见,上海。”当时,十六铺作为上海与外界联系的纽带,许多像丁维民这样的年轻人从这里出发,通过这里回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2004年,十六铺码头被彻底拆除,标志着航运功能的终结。从此,它成为了一个里程碑,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昔日辉煌码头的记忆将永远留在一代老上海人的心中。
关键帧:
浦江边的十六铺,
在蒙蒙细雨的喧嚣中。
上海的兴衰一览无遗,
记忆仍然存在于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