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6字,读完约5分钟
日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指挥棒”在人才测评中的作用,着力解决当前职称制度的难点、难点和瓶颈,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创新创业人才的创造力,为我市“五个中心”和“四个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智力支持。
改革将惠及全市27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涉及多个领域。
01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成绩将不作为本市职称评定的申报条件。
改革以“用评促用”为核心,着力解决职称评聘“两张皮”现象,把道德品质放在职称评聘首位,对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制”。
根据不同系列的特点,完善学历、经历、论文、外语等基本条件,改变过去“用尺量到底”的现象。在职称评定中加大工作绩效的权重,在履行工作职责中注重工作绩效和创新成果的评价,设置合理的学术和技术专业水平条件,改变只注重学历、学历、论文和课题的现象。
实施代表工作制,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论文和其他文章不应作为评估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于在重灾区和远郊基层单位工作的长期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将探索用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计划、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替代纸质需求的方法。
进一步实行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不再作为全市职称评定申请的先决条件,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或由职称评定机构纳入评定内容。
02丰富的评价方法6类人才职称顺利通过
——完善基于同行评议的行业评估机制,探索在部分领域引入市场评估和社会评估。
-进一步扩大面试回复的范围和领域
-鼓励使用各种评估方法,如考试和评估、考试和评估相结合、个人汇报、实际操作、表现展示、定量评分等。
——打破户籍、身份和档案限制,重视和放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社会团体和自由职业者的职称申请。
特别是对以下6类人才,进一步开辟职称渠道:
一是回国后五年内,高层次海外人才可以通过“直通车”直接申请高级职称,与国内同类人员相比。
第二,有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直接申请和评定高级职称。
第三,有重大贡献和突出成绩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职称评定的“绿色通道”,突破学历和专业资格的要求,申请更高层次的职称评定。
第四是支持和促进核心团队高峰人才的成长。高峰人才提出评价意见后,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由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确认;
第五,大学、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机构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经批准离岗创业或兼职的,一般可在孵化期间到原单位申请职称,其在创业或兼职期间的工作表现将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
六是扩大产业工人的专业发展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
工程、经济、会计等9大系列。能够评价积极的和高级的专业职称
积极探索新的职称试点,如网络文学、社会工作、医学工程、景观设计等职称评定。
此外,我市将稳步实施以下9个系列的高级职称评审和聘任工作: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已经开展试点评估的工程和会计系列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对于已经进行评估试点的一系列工艺美术教师和中专教师,第一次评估将于今年开始。
04推进4个重点领域职称改革
技术革新
服务全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开发、基础研究等专业技术职称的分类和评定,注重成果、贡献和成果,进一步鼓励创新和创造。让创新创造成绩突出的科技人才“名利双收”,释放制度红利。
经济与城乡建设
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城乡发展需求,完善工业、建设、经济领域职称评审服务和评审标准,适应以互联网为特色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形式、新经济的发展需求。
宣传文化
围绕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适应新媒体创新发展的需要,调整和完善新闻出版、艺术和社会科学研究的职称评定方法,探索网络文学、现代影视创作人才专业水平的评定方法,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的统一。
社会事业
围绕“双一流”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和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和方法。围绕建设健康城市目标,完善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六位一体”绩效考核方法。推进社区管理、社会救助、司法矫正、卫生服务等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专业水平评估改革。
05推进“住院服”改革
发布-继续授予评估专业职称的权利。稳步降低对合格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的评估工作,引导建立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型企业参与的评估委员会。
管理——建立全市职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政策、重要措施和重点项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职称改革中的不同作用。
服务-建立和完善职称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加人民协会”,完善职称信息服务、申请服务、评估服务等多种服务功能,让更多的信息跑出来,让更少的专业技术人员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