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媒体发表题为“孤军悲壮背后可见弱国悲凉”的复印件,解读最近上映的焦点电影《八佰》。 根据文案,这支孤军的悲壮,是当时弱小的中国的悲凉。 幸运的是,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时的中国了。

8月21日,电影《八佰》在全国上映。 人们有理由期待这部电影。 历史上的八百壮士上演了悲壮的真实大作。

中国孤军在日军包围中寡敌众,死守不退,日军一波一波的疯狂攻击,都被勇士们击退了。 那天,军队要炸毁守备队所在的大楼时,绑着手榴弹的中国士兵,坚决从楼上跳下来,和敌人一起死了。

这是1937年惨烈的鸢沪会战的细节。 历史的细节,只要放在历史中注意,就能更真实地理解。

八百壮士保卫孤军,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当时的背景是,在班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不反对日军海陆空一体的尖锐攻势。 10月26日,大场沦陷,上海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军队侧背受到严重威胁,决定放弃现有阵地,全面转移到苏州河南岸,以免被日军包围歼灭。 但是当时蒋介石离开中国军队在苏州河北岸保护,最终选择了与苏州河相邻的4行仓库。

八百壮士,其实只有452人。 在一个营地,他们来自第88师团,由524团副谢晋元领导。 日军占领的苏州河北边留下了一个营地,没有什么军事价值。 在蒋介石眼里,这支孤独的军队的意义是让外国人看到,我们还在上海市内有部队。

蒋介石希望联合国大会将于11月3日在布鲁塞尔开幕。 这次会议必须做出制裁日本的决策。

1937年9月22日,在沪会战艰难期间,蒋介石就即将在南京举行的联合国大会回答《巴黎晚报》记者的提问时,做了如下阐述。

“如果各国依然不采取及时措施,抑制日本的侵略,各国不仅要削减中国本来的贸易,各国在东亚的领土也必须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对日制裁不仅可以单独帮助中国,还可以保护联合国会员国及相关非成员国本身。 我确信各国有远大眼光的政治家一定会看到它,按照会章制裁日本,履行义务。 ”。

弱国的悲剧是,梦想着在自己陷入危难时强国“履行义务”而进行援助。

在班沪会战形势越来越不利后,蒋介石的选择必须与日本人持续战斗多次,即使象征性地战斗,也要在联合国大会上召开多次,联合国进行干涉和调停。

这又是弱国的悲剧:充分的军事力量和坚决的战斗意志没有与强敌对抗,但梦想通过外交调停达到目的。

联合国大会于11月3日如期在布鲁塞尔举行。 在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要求与会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停止提供贷款和军需物资,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 但是,参加会议的各国出于各自的战术考虑和利害关系,除了发表普遍的谴责之外,谁也不想先制裁日本。

经过3周的空会谈,11月24日的会议通过了《九国条约会议报告》,拒绝了中国政府关于制裁日本的正义要求,强调了九国条约和平的大致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适用性,让中日停止敌对行动,建立和平程序

这份报告书无异于反事故。 这份报告出来的时候,班沪会战结束了,日军的兵锋,正飞往寒风中的南京。

心里抱着幻想,怎么能坚决战斗呢?

史料显示,在沪会战中蒋介石有很多错误的决定。 应该坚决攻击的时候突然停止,应该紧急撤退的时候,突然重复了几天部队。 他的错误评价都基于西方各国干涉日本的幻想。

八百壮士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是长达三个月的班沪会战的结束。

在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蒋介石心血来潮训练的20名德机械师埋葬在黄浦江边,中国雏形的空军也失去了大半的战斗机,海军舰几乎自沉封锁了长江航线,抗战初期库存的弹药装备全部为衔

从史料可以看出,中国军人的血气勇气和武器装备、战略理念、战术思想的落后,形成鲜明的应对。 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步兵、炮兵、坦克的协同作战训练不足,无法应对日军的海陆空立体作战。

当时的中国确实是弱国,不仅军事上“弱”,系统上也弱。

八百壮士作为蒋介石的“给外国人打电话展示”的象征,最终成为中国人面对强敌不屈不挠的抗战象征。

事实上,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并不是“给外国人打电话展示”,外国人是靠不住的。 他们热血沸腾,不怕死,在全体中国人中建立了多次抗战的精神丰碑。 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

八百壮士的结局,同样悲壮。

血战四天后,他们被命令撤退到租界,但被英军付了武器。 这支孤军全靠上海市民的援助。 他们同样进行了体操和训练,在纪念抗战一周年的升旗仪式上,遭到租界军人的袭击,有4人死亡11人。 他们只能绝食抗议。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体操中被叛徒袭击,36岁时中枪身亡。 同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太平洋( 601099,股票吧)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拘禁所有这支孤立的军队,派往各地苦役,最远的被送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士兵们逃跑,死于酷刑。

这支孤军的悲壮,是当时弱小的中国的悲凉。

幸运的是,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时的中国了。

这就是历史对今天的意义。

标题:“中纪委官网评《八佰》:现在的中国已不是当年的中国”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2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