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4字,读完约4分钟
区委书记高云在回顾2018年黄浦区的工作时,用“迎难而上”来概括。这两个词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而且很重要。黄埔“攻坚”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还体现在大力推进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城市更新和民生保障上。2018年,古老的阳光温暖了老城区的隔间,让住在高楼后面的居民真正感受到了幸福。
很难想象,作为上海最中心的城市和“窗口牌”的黄浦区,多年来最大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是改善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
今天,仍然有许多居民住在石库门城兴巷,这有近一百年的历史。虽然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熙熙攘攘的南京路,但他们一天倒两次厕所,洗个澡,去公共浴室,日子过得很艰难。豫园旧市政厅里有居民。他们抬头可以看到南外滩的高楼,但往下看时狭窄的小巷又黑又窄。一家三代人挤在一个十多平米的小亭子里,既简陋又潮湿,几乎看不到温暖的冬日阳光。
高云说:“‘二元结构’的矛盾是黄埔发展不平衡和不足的最集中表现,也是制约黄埔打造优秀全球城市核心区的最突出瓶颈。在上海所有的区中,我们的旧城改造任务最大,有200多万平方米的老房子,人们对改善居住条件有着强烈的要求。加快旧区改造是最大的民生和最大的发展,也是对城市历史和未来的最大责任。”
2018年初,黄浦区委区政府提出实施旧改,征收5000户,最终超额完成任务。7200多户家庭告别了痰盂罐被打翻在楼上,滴在楼下其他人床边的那一天。“要破解‘二元结构’,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根据黄埔的特点进行改造。例如,旧的公共房屋将被拆除和重建;对于旧里弄房屋,我们将进行住户改造,制作生活配套,对旧社区进行微更新。与此同时,我们将努力保障人民生活,努力在就业、养老、教育、卫生等方面做有特色、有亮点的工作,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高云说。
我们应该一个一个地吃饭,路应该一步一步地走,旧的改革应该一步一步地推进。黄埔提出了“不能等待”的原则,并且从来不让居民呆在高楼下的“阴影”里。2019年,黄埔加压,继续推进旧区改造“提速换挡”,力争全年受益人数超过8000人。云云指出,要推进旧的改革,今年必须打好“三个硬仗”。当务之急是“分块征税”。“我们将把重点放在老城区、建国东路、北京东路等规模和密度最大、人居环境最差、群众改造呼声最强、城市形象和功能提升动力最强的地区。”高云说,加强与市政企业的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黄埔要打的第二场“硬仗”是“撂荒”的硬仗。目前,黄埔区有16个历史遗留的“毛镝转移”项目,这是困扰旧城改造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为使矛盾不再拖延,让群众看到希望,黄埔研究细化了“一地一策”的处置方案,千方百计通过法律、行政和市场手段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积极搭建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的平台。目前,黄埔已初步确定了“启动一批、推进一批、准备一批”的任务清单,涉及9个项目,涉及居民1.2万人。云云说:“我们还得为‘留在这里改革试点’打一场硬仗。黄埔有很多里屋和保护建筑,但普通人住的房子不完整,没有独立的厨房和浴室。对于这些人,我们应该探索如何进行“留人留房”的改造,并对部分房屋进行改造,以降低居住密度,为部分人腾出空间/”我们希望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一条较为成熟的实施路径和操作规范,率先走出符合中心城市特色的留房改造新路。"
在旧城改造中,黄浦区也特别重视城市更新。目前,已经启动了“外滩第二立面”保护性开发的功能置换,加快了北京东路的改造升级,关闭和清理了以硬件市场为主的商业业态,并渗透到黄浦江畔的南外滩。这些措施的实施为黄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推进旧的改革,必须从群众的实际出发,加强整体设计,善用刺绣技艺。我们不仅要修复“面子”,还要补上“里子”,不断提升住房功能,完善各种配套措施,激发老建筑、老胡同、老街坊的活力,使老城能够保留历史和人文。”高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