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33字,读完约5分钟
黄浦区是上海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是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然而,在高层建筑的繁荣下,隐藏着高密度的旧式里弄和老房子——黄埔区也是旧城改造任务最重的城市。目前,全区有204万平方米的旧建筑,其中旧建筑下的二级建筑有81万平方米,有6.5万户家庭使用厕所。旧制改革已经成为黄埔区最大的民生痛点。去年,在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黄浦区迫于压力,将完成旧房改造的目标从年初确定的5000户提高到7000户,最终签约7260户。
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区长赵克俭透露,黄浦区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按照“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二级以下旧建筑改造的总体目标,从今年到“十四五”期末,每年将收集8000户,对巷内的一批旧建筑进行多种方式的改造,如保留和改造。换挡加速老城区改造,回应群众期待。
去年,黄埔区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是位于老城区的富友地块。该地块位于老城区,是黄浦区剩余量最大、住房结构最差的地块。居民们彻底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极其迫切。富友北街区旧房改造工程开工当天,签约率达到90.6%,不到一周就达到98%。签约速度和签约率都创下了黄埔区大型旧房改造项目的新纪录。赵克俭说,这一新记录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老城厢居民对旧城改造的衷心支持和期待,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的突破指明了道路。
据悉,面对今年改变8000户老住户的目标,黄浦区将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他们分块收集。围绕“规模和密度最大、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最差、群众改造呼声最强、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的驱动力最强”这一主题,加强资金、住房、队伍等关键要素的保障,全面推进拆迁工作。第二,粗糙的土地处置。黄埔区有16个毛镝历史遗留项目,其中旧楼密集,开发初期投资巨大。由于该项目已被搁置,居民们热切期待着旧的改革。黄浦区将进一步完善毛镝“一地一策”和“一项目一方案”的研究,加强与各开发企业的沟通和监管,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启动发展。
目前,黄浦区涉及外滩、人民广场、老城厢、恒富等历史文化街区161个街区,84个风貌保护区;全区共有289座优秀历史建筑,占中心城区的27%。这些项目具有保留和保护的要求,与黄浦区急需推广的旧地块高度重叠。为此,黄浦区将加强规划研究,统筹规划完善研究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和开发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
据透露,今年黄浦区将围绕三个重点领域,推进旧城改造与更新的整合。在老城区片区,进一步优化空布局,加强风貌保护,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同时推进老城区片区旧城改造,满足民生需求;充分挖掘老城厢地区的发展潜力和活力,使其在连接外滩金融集聚带和新天地功能区、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
外滩“第二立面”有177栋老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重大的世界影响。积极推进“第二立面”的功能置换,充分利用和发挥旧建筑的作用。目前,“第二立面”上的141栋旧建筑已被梳理形成“一楼一级”,从服务于全市重大战略功能布局的角度出发,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更新路径模式和产业布局进行了研究。外滩中心、旧城大厦、国际医疗中心、外滩源头二期、190街坊等五个项目已提前启动。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东路曾是一条“金融街”,后来成为著名的“五金街”。如今,低端的格式和不断下降的空质量与区域价值不匹配,迫切需要更新和改造。黄埔选择了具有百年历史和较高保护价值的“诚信里”项目作为试点。通过综合改造、翻新和重建,林龙建筑的肌理和风格将得到整体保留,内部结构将进行调整,以实现每个家庭厨房和浴室设施的专用。这种“留宿改造”的新方式没有先例可循,其中以吸引住户来降低住宅密度和使用强度的探索在全市尚属首次。
在黄浦区,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不是简单的“拆屋动迁”,而是一个以满足生活需求、创造优质生活为基础的系统工程——既要创新加快房屋征收,又要立足区域实际,考虑如何改善条件,让不动迁的居民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针对住房结构差、安全隐患多、缺乏风貌保护要求等问题,黄浦区积极探索搬迁过渡、拆迁改造、就地搬迁等方式,实施了卫生设施改造、厨房工程等多项惠民工程,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最早完成的聚奎新村项目,在居民搬回来后,反响很好,成了一个“样板”;去年,复兴东路404弄项目竣工。今年将有序推进一批试点项目。
对于暂时未被征用或改变的房屋,应因地制宜地推进房屋综合整治,尽可能改善居住条件,每年惠及1万多户。与此同时,旧住宅区的舒适性、清洁度和安全性将通过综合厨房和浴室项目、将空线框架嵌入地面以及有特色的项目得到改善。
针对老城区部分房屋因历史原因堵塞了道路畅通,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创新性实施了“拉分”。例如,在花梦街,有些路段太窄,救护车和消防车无法驶入,黄浦区已经更换了19个影响通行的住户,从而开辟了“生命通道”。
此外,结合“美丽家园”建设,我们将继续创新,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例如,小东门街为家里没有独立厨房和浴室的居民创建了“隔壁家生活服务站”,将类似的项目“合并”,提供综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