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3字,读完约4分钟
让商业环境,上海的“金字招牌”,有一个更鲜明的“黄埔品牌”——中共黄埔区区委书记高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柯强总理大谈优化营商环境,特别强调保持和提高市场主体的活跃程度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我深有感触。对黄埔而言,优化商业环境不仅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总书记赋予上海的三大新任务的第一步,是提升上海能源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俗话说,“种梧桐树,引来凤凰。”如果商业环境好,企业就会愿意来,市场就会有活力。
去年以来,我们贯彻市委的调研要求,深入企业调研,着力解决企业反映的痛点和难点,不断优化经营环境,努力做好企业“店主”。去年,我带领一个团队走访和调查了9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既包括基准和龙头明星企业,也包括处于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的基层企业。我听到了赞扬和唾弃,这鼓励和激励我们不断优化商业环境。
去年,我们在全地区的努力下,推进了商业环境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围绕“落实到位”目标,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取消23个审批项目,取消38个各类证照,取消61个审批项目中的模糊条款,推进建筑施工许可电子许可。审批时间从15天缩短到3个工作日,这样企业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管理市场,减少审批时间。又如,围绕“优质服务”的目标,针对“企业创业”感受最深的痛点,我们不断优化服务措施,推出一系列促进措施,以缩短时间、简化流程;大力推进行政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建设,率先在全市设立“出口食品备案企业综合服务”、“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受理”和“商标品牌指导”专项窗口,解决了一批企业难题;自增压推进“一网运行”,网上审批项目达到“最多运行一次”标准的比例达到100%,网上处理项目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又如,围绕“管理”目标,探索“互联网加监管”,实现对本地区700多个重点单位的实时、可视化远程监管;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包容性审慎监管,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充足有序的发展空间。黄埔第一家共享餐厅、机器人主题咖啡厅和24小时智能便利店成功落户。
商业环境不是最好的,只是更好。只有当业务环境没有完成时,才能对其进行优化。李强书记提出要把商业环境打造成上海的金字招牌。黄浦作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最能体现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窗口名片形象,应该走在前列,力争成为标杆,使作为上海“金字招牌”的商业环境拥有更加鲜明的“黄浦品牌”。今年,我们将以上海2.0版为基准优化经营环境,以世界银行评估标准为基准,以新加坡、新西兰和香港为基准,这三个在经营环境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和地区,以更大的努力和更实际的措施不断改善经营环境质量,努力推出“三大品牌”。
首先,我们必须推出“一个网通办公室”的品牌。以企业和群众的实际感受为核心,加大流程整合、优化和重构力度,坚决取消取消,坚决合并兼并,坚决整合整合。除机密和敏感事项外,所有事项均纳入“一个网络办公室”总门户,真正实现“接入一个网络,能够通过一个网络运行”。有必要使网上商务环境更加友好,流程更加清晰,操作更加方便,让企业和群众真正愿意使用和评价它。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努力打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提前判断潜在的服务需求,从“想客户想什么”到“想客户不想什么”,真正体现“无所不在”和“无所不在”的服务。
其次,我们必须推出“窗口服务”品牌。总体目标是“高效、方便、热情和周到”,核心是方便。加快“乱验收”,千方百计“减少材料、证件、时间”,形成“一窗受理、内循环、同步审批、统一认证”的服务模式,使客户只能进一门,只能跑一窗,多一事一议。
第三,我们必须推出“包容性创新”的品牌。对于新事物,必须防范风险,鼓励创新,这是对我国政府监管能力和水平的考验。包容性和审慎性监管是一个大问题,要不断探索适合新行业、新业态的监管模式和标准,使黄埔成为最适合“四新”经济发展的热点,保持新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