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3字,读完约4分钟

今天的上海横跨黄浦江和苏州河。市区有许多高层建筑和交通。其中,老城厢地区的平原城市特色更为显著。除了明代豫园和上海文庙的池塘和溪流,其他地方都是土地。

然而,在1843年上海开埠之前,老城厢地区是江南典型的城镇景观,河渠纵横,街道纵横交错。交通主要靠船只,是一个“有船无车的泽国”,也被称为“东方的威尼斯”。

描述: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一条水道

翻开清嘉庆《上海县志》的书名,一张上海古代城镇地图出版了。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吴淞河在北面,范家浜在东面,黄埔在南面。

图片说明:上海旧县城水路示意图

镇东西方向有方邦、赵家浜和薛家浜。这三个城市的支流像蜘蛛网一样,布满了泽国风光。如果算上县城南部的鲁家浜和县城北部的洋泾浜,也可以称之为五干浜。

学士桥建在路房帮上

方邦的起源是其著名的后家浜流经钟祥华桥北,向北东转,穿过北祥华桥、安仁桥,到达富友桥形成一个广场,因此得名。学士桥是这座广场城市中最著名的。这座桥是由一个上海人建造的,他是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一名学者,在台中市获得学士学位。沈璐住在东门南岸的“学士府”,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捐银400两,石1000米。

上海老城厢的历史 有舟无车的“东方威尼斯”

描述:沈璐肖像

因为祥云图刻在柱子上,所以叫“万云桥”;因为他在国子监工作,所以也被称为“光棍桥”。

每到中秋之夜,当明月在空时,水、桥和月亮就相映成趣,尤其是“月穿环”的景色。这座桥被列为“上海八景”之一,名为“石梁夜月”。

描述:单身汉桥

在方邦的北岸,靠近陈石安桥,有一座上海神庙。庙里城隍的主人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原来,这位大师的名字是秦雨波。

描述:1920年城隍庙的入口

描述:城隍庙大厅

因为方邦北岸的城隍庙,人们在节日里烧香以求和平。旺香自然导致生意兴隆,形成一个非常活跃的寺庙城市。城市是由城市建造的,但城市是由寺庙建造的。方邦一带的繁荣就是一个“典型”。

张焕伦由赵家浜管理学院

赵家浜是上海旧县城中部的大干河,东起浦江,西至浦惠堂。赵家浜是当时从县城向松江府运粮的内河,十分重要。

赵家浜的沿海地区是该县的繁华地区。沿着城市,它是商业和交通的中心,在大东门外,有密集的商店和繁荣的市场。


描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赵家浜

在赵家浜邓云大桥的南面,有一所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起初名叫郑蒙学院。1878年,张焕伦邀请他的同学申和徐奎德筹集资金。


照片说明:张焕伦


图片说明:梅溪学院毕业生合影

光绪二十八年改为正式的梅溪小学。被称为“职业教育学校”的领军人物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对梅溪小学评价很高,他说:“中国的教育在上海是最早的,梅溪是上海第一小学……”此后,应盛宣怀的邀请,张焕伦成为南洋公学第一位主持教务的总教师。

上海老城厢的历史 有舟无车的“东方威尼斯”

[/s2/]填充城市和修建道路,老城成为一个大都市

上海开放前,老城区的河流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上海开放后,陆路交通逐渐发达,河流在县城中的作用日益弱化,甚至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障碍。

方邦,是在城市外填了一段之后才建今天的东门路,在城市内填了一段之后才建方邦路。老城区内的赵家浜段于1914年建成赵佳路,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复兴东路。

1906年至1914年,薛家浜填筑了中原,修建了小桃园路、河南南路、净土街和乔婷街。1906年,用泾河和梁云河的一半来修建蓬莱路和南阳路。光绪年间,清宣彤在薛家浜修建了尚文路。陆家浜填于1926年6月修建陆家浜路。


描述:1914年老城区的图片,用护城河填充,拆除城墙修建道路

1915年,西洋泾浜河修建了一条路,叫做爱多亚路,现在是延安东路。结果,上海的县城从泽国变成了陆地,水城现在已经成为现代大都市的一部分。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上海老城厢的历史 有舟无车的“东方威尼斯”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