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34字,读完约5分钟
描述:上海环保集团固体废物处理公司探索了一种“定期定点收集和车车交接”的新模式。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上海的商业环境不断优化,医疗机构数量迅速增加,造成了大量的医疗废物。对于黄浦区近200家小型医疗机构来说,由于道路交通条件差,医疗机构面临着运输和停车困难的问题,导致医疗废物收集和运输的频率较低,难以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记者今天了解到,由上海城头集团控股的上海环保集团固体废物处置公司探索了一种“定期定点收集、车车交接”的新模式,开辟了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运输的“最后一公里”,大大提高了医疗废物收集运输的效率。
由于客观条件,小型医疗机构的收运频率较低
在医疗条件发达的上海,有近6000家医疗机构。其中近90%是科室有限、床位较少的小型医疗机构。在黄埔区,有近200家这样的小型医疗机构分布在老城区的各个角落。
“诊所入口处的道路是单行道,有些是单行道,道路交通条件有限。”黄埔区一家中医诊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受道路条件限制,收运车辆难以通行和停靠,导致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频率较低。根据国务院2003年颁布实施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至少每两天收集和运输一次医疗废物,并负责医疗废物的贮存和处置。“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在48小时内得到一次是非常困难的。”负责人说。
在固定时间收集和解决谜题
2017年9月,国家五部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管理的通知》(国卫办易发[2017]32号),规定:“探索将医疗废物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送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处置或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统一处置的管理模式...向床位不足19张(含19张)的医疗卫生机构发送医疗废物时,
上海固废处置有限公司认识到,这份文件将为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和运输的困境打开一个创新的突破口。2018年10月,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在总结国内外医疗废物收运管理经验,充分分析黄埔区医疗机构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最终探索出了上海市小型医疗机构开放最后1公里医疗废物收运的新模式,即定期定点收运和车对车交接。
从今年5月3日起,“黄埔医疗废物收运模式”开始试运行。每天早上8: 30,五辆小型收运电动汽车按规定路线出发,前往黄埔区各小型医疗机构。下午1点前,将袋装医疗废物装入收集运输车辆的周转箱,并运送至仁济医院西医院和第九人民医院黄埔分院、黄埔区一南一北两所医院。在那里,医疗废物由大型收集和运输车辆运送到位于嘉定区的上海固废处置有限公司进行最终安全处置。在整个过程中,医疗废物不落地,每天对收运车辆进行清洗消毒,并安装gps对整个过程进行跟踪监控。
"试运行前,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想了很多计划."上海固废处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传华告诉记者:“比如,我们是应该自己购买和运营小型收运车辆,还是应该找第三方合作?例如,每天安排多少条收集和运输线路?收藏家是由我们还是由第三方发送的?”
今年1月,上海固废处置有限公司根据黄埔区小型医疗机构的分布特点,初步制定了48小时全覆盖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计划。2月,上海固废处置有限公司在收运计划中进一步细化了小型医疗机构的范围、模式选择、收运地点和收运路线,并协助黄浦区生态环境局确定了第三方收运服务单位。
3月,上海固废处置有限公司与第三方收运服务单位申杰环境发展(上海)有限公司进行了初步对接,制定并发布了《医疗废物规范收运操作规程》(黄埔区集中收运),培训了医疗废物收运人员,初步确定了5条收运线路的调度,完成了黄埔区医疗废物集中收运6辆专用车gps定位设备的安装。
5月3日,公司与第三方收运服务单位正式启动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定时收集一期试运行,每天安排两条收运线路。5月13日,根据一期试运行情况,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定时收集二期运行正式启动,每天安排4条收集运输线路。在此阶段,医疗废物的收集和运输工作由第三方收集和运输服务单位的医疗废物收集和运输人员独立完成,公司应安排一名交接人员将收集和运输后的医疗废物移交给第三方收集和运输服务单位。
经过一个月的试验,这种新模式得到了小型医疗机构经营者的认可。“集送货车定期在家里收集,不仅解决了每两天收集运输一次的问题,而且省去了中间环节,节省了我们的人力、时间和经济成本。”黄埔区一家牙科诊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悉,这一创新模式有望在未来的松江、长宁和虹口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医疗废物的收运效率和安全处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