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49字,读完约9分钟
据《劳动日报》报道,1993年12月底的一天,上海交通大学的女生李蕾换乘三辆公交车,从闵行东川路来到城隍庙。她一头扎进富民街商品市场,一口气批发了数百张新年贺卡。这些卡片随后出现在交通大学的学生商店里,李蕾发了第一笔财。
那是市场经济的星星之火正在燎原之时。甚至象牙塔里的学生也忙于工作和赚取额外的钱。富民街商品市场一整天都挤满了人,走在路上就能闻到人民币的味道。
富民街,上海第一个拥有各种经济成分的小商品市场诞生的地方。在上海四通八达的路网中,这条路并不显眼,但在过去的70年里,在上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掉头”的过程中,富民街也是一段值得书写的历史。
在18个小型商品市场中有5,000多家个体企业
谢德勇的店位于富民街12号,离街角很近,正好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人。今年是他在这里开店的第14年。
他的商店是一家名副其实的杂货店,墙上挂着高高的袋子,玻璃柜子里锁着宝石和玉石,还有各种各样的零碎东西。
这么小的商店租金是多少?谢德勇表示,在2010年之前,这一数字每年都在上升,然后逐渐下降。在高峰期,10平方米的月租金曾经高达30万元,但现在平均月租金在20万元左右。
租金有涨有跌,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商店利润逐年下降。2005年,谢德勇开始在富民街开店,一眼就选中了这个角落位置,面积很小,只有10平方米。生意最好的时候,连走道都挤满了来来往往的客人,整个富民街都挤满了行人。
无数的客人,有无数的流水。在高峰期,这家小店每月能赚10万元,净收入在5万到6万元之间。如今,月收入在2万到3万元之间是不错的,而毛利润几乎持平。
在黄浦区1.19平方公里的豫园街,有多少像谢德勇这样的小商品业户?答案是:5000多个商业家庭分布在18个小商品市场,其中80%来自全国各地。
事实上,谢德勇的店铺所在的富民街是后来开发的一个店铺。在他的商店对面,有一座富友商业大厦,它是富民街商品市场的旧址。上市当年,营业额达到1221万元。
关于富民街商品市场成立的具体时间,目前掌握的材料中存在不同意见:
在黄埔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展览中,有这样的陈述:富民街商品市场成立于1980年,有60多个独立摊位。自1983年以来,它已发展到600多个摊位,使它成为一个著名的小商品市场在市中心。1998年,他整体搬到了上海富友商业大厦。
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公布的资料,1983年10月28日,上海老城区城隍庙小商品经营部开业,从事小商品收购、批发和零售业务。该区富民街形成了上海第一个多种经济成分的小商品市场,是全市15个小商品市场中最大的一个。
在富友商业大厦六楼豫园街小商品市场的党建(集团)服务站,也有这样的记录:1981年,该市场正式开放并纳入政府监管。开放后,市场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占道、人多、管理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发展。
虽然设定时间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这片被平房包围的土地上,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人们。
1994年,原石楠区开始整治富民街小商品市场。1998年,富民街商品市场正式迁入富友商业大厦。
200元可以开店,每天有10,000多人来逛市场
如今,改革开放后豫园小商品市场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仍挂在富友商业大厦六楼豫园街党建(集团)服务站。
1983年1月1日,从事童装、塑料玩具的尹金喜获得上海市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当时的信息是手写的,当时开店的资金(相当于注册资本)只有200元。
20世纪80年代小商品市场的卖点是什么?
例如:来自浙江的尼龙袜、弹力袜、塑料鞋和土布;苏北和南通有100多种手袋、衣领、文胸、玻璃球、玻璃器皿,还有饰品、枕套、童装、发夹和小工艺品。有批发和零售。其中,批发占60%以上。
当时,在富民街小商品市场,一名男子节省了约1.3美分,这比国有商场的价格低40%。在国有购物中心,每双10元左右的绣花枕套在富民街只卖5到7元。
有许多颜色和品种,货物的来源来自全国各地。从廉价的日用品,到童装、手袋等等。还有镀黄的项链、镀克的纽扣、赛珍饰品等。当时很流行。外国工厂通过销售人员将产品带到上海,并委托供应商在佣金的基础上销售。
在20世纪80年代初,每天大约有10,000人参观市场,假期成倍增加。月营业额约为70万至100万元。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义乌商人开始在上海富民街小商品市场进货,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小商品城豫园小商品市场党支部书记冯金来回忆说,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下海经商,先是在石楠区旧西门地区,然后在1996年。
冯金来说,尹金喜现在是一个有成就的企业家,富民街第一批个体工商户中约有20%仍在坚持。
在最美好的三年里,我每天醒来数钱
“我在这里已经21年了,每天从日出到日落,日夜都呆在这里。”王奎根和他的妻子在富友商业大厦一楼的中庭经营他们自己的商店。
你可以在商业大楼的一楼找到拖鞋、筷子、衣架、木梳、米勺、十字绣和麻将牌。因为它主要从事批发业务,这里的价格比淘宝便宜。
当年第一批个体工商户大多是上海人,但现在他们已经转变了,现在大部分是外省人来上海。王奎根是当年第一批摆摊的摊主之一。大多数像他这样的人现在都集中在大楼的一楼和地下一层。
"商业前景是在前三年."王奎根指的是1998年至2000年期间。
什么是风景?王奎根用打火机点燃了手里的一根红绳子,把它擦了出来。他告诉记者,这是“你每天醒来数钱的日子。”
“头三年,我做了衣服。在商业建筑和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人。走路很拥挤,货物来不及进入。当他们进来时,他们卖完了。”在那之后,王奎根卖了很多东西,现在他专门经营宝石生意,除了一些珍贵的玉石之外,还有水晶手镯之类的小生意。
“我没有做网上生意。每个人都来买它。我来卖它。我想谈谈高级。我还有一个二维码。如果支付钞票的辰光没有带来现金,他可以把它扫走。”王奎根说。
将来,你会把你的铺位给你的孩子吗?王奎根摇摇头说,“他们开了一家夫妻店。生意好的时候,他们会一起笑。生意冷清时,他们会聚在一起。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所以他们不必为了一张执照或一家小商店而结束自己的一生。”
将退休,并花大部分时间守护“2.7平方米”[S2/]
"往前走,再往前走,一店开得最早."记者离开王奎根的店铺后向右转,在卖棉拖鞋的上海老奶奶带路后,记者找到了王根宝。
“它于1998年6月开业。从第一天到现在,我只卖内衣。”王根宝今年57岁。那年,她花了13万元买下了位于富友商业大厦一楼丙区的这家6平米的商店。实际使用面积只有2.7平方米。
更好的说法是,这是一个有小隔断的隔间,周围有商业。她站在中间,内衣产品在她面前上下左右悬挂。
“我觉得很新鲜,我直接买下了这家店,把房子保存了很多年。”王根宝开怀大笑,声音洪亮。他似乎是一个简单快乐的人。当被问及为何来这里开店时,她直言不讳地说:“为了生存!”那时,她在家被解雇,找不到其他工作,所以她来到这里。“我不能说我挣多少钱,但一个小而老的家庭的费用和为一个恶棍学习的费用基本上取决于我。”
忙的时候做生意,闲的时候在货物中间跳舞。从36岁的黄金时期到现在的退休,王根宝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了这个2.7平方米的地方。
“听一个出去赚大钱的人说,三年后我就60岁了。”王根宝说,现在她只有一个现实的想法,“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平抑家庭开支?”“我从未想过开一家网上商店。”对王根宝来说,这些新事物就像一个美妙的梦。"当我退休时,我会把商店租出去,享受生活。"
打破“墙”,把商务之门越开越大[/s2/]
当有人离开时,就会有人来。
胡八年前来到商业大厦。虽然生意做得晚,店铺也不属于他,但他很早就开始拥抱互联网,经历了“电子商务时代”给小商品生意带来的变化。
“不同的节气要卖不同的商品。只要顾客有需求,他们就会想办法购买商品。”胡告诉记者,他店里的玩具和礼品随着季节的变化很容易买到。除了实体店,他还开了淘宝店。多元化经营使这家小店从线下走向了网上。
“人们必须跟上时代。过去,实体店挤满了人。现在人们参观这条路的热情已经消退,但只要你想去,你总能找到新的方法。”胡对说:
如今,随着实体店的衰落,在小商品市场上,富民街和富友商业大厦的名字依然响亮。大多数顾客来买结婚用品,然后找一家比淘宝更方便的商店。买装饰品和礼物的人在新年和假期也会想到这个地方。
如今,实体店的繁荣已成过去,小商品市场迎来了另一个“破墙”和“开路”的时代。
近日,豫园小商品市场党组织做了一件事:与知名电商企业牵手,开展“互联网加”技能培训,推动小企业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他们也有一个想法,以“颜价值营销”为主题,为市场商家植入全新的营销策略和思维,更新他们的经营理念。
1994年,当人们在开放的市场上竖起一堵墙时,“把人引进房子”为“王奎根”打开了做生意的大门。
2019年,他们决心用互联网“砸碎”他们心中的墙,小商品生意将涌向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