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5字,读完约4分钟
上海是一个热爱书籍的城市,这与其深厚的文化和历史遗产有关。
上海的出版业历史悠久。宋元时期,江浙两地的松江和金山官办、私办和书店都有版画流传。从元朝到第一年,上海建立了一个县,并在该县出现了一个方形雕刻。在明清时期,有很多人带着版画出来。南宋邵熙四年(1193年),杨乾修《松江云志》三卷本,是上海早期的一部著作。原来的出版物不见了,还有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手稿。南宋宁宗清元六年(1200年),华亭县研究刻制了10卷《卢世龙全集》,是现存数量极其有限的宋刻本之一,也是上海最早的刻本。宋代清远六年(1200年)的华亭县学、明代的嘉定县府、清代的上海道书、上海雀树、金山县府,都刻有县令。清朝康熙两次修订《琶洲县志》后,上海各县相继建立、编纂和出版了县志。一些县还出版了镇志,包括《嘉定南乡镇志》、《马志》、《镇志》、《安亭志》。明朝万历年间,苏州萨叶山书屋于清末在上海设立分店,总部迁至上海,成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书店之一。
描述:1879年7月31日,《宣言》出版了一本新书《清扫野山居》。付款地址有两个:“苏州屯钟石街”和“上海大东门蔡一街旧扫叶山房”
描述:上海最早出版的城市年鉴《1852年上海年鉴》和《商业指南》记载了磨海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当时的负责人是亚历山大·怀利
图片说明:1873年10月14日,在《申报》上刊登了一则通知,说磨海图书馆出售新书《北京杂志》。莫海图书馆的关闭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从这条新闻可以推断,该机构在19世纪70年代初仍在运作
从1862年到1908年,上海出现了80多家新书店。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上海书局在上海成立,主要出版雕版图书、石印图书和重印古籍。同年,以出版新书为主的上海书店商会成立,形成了上海出版业。1940年,它被改组为上海图书工会。在此期间,上海的潘琪街逐渐成为一条拥有众多书店的文化街。从此,各大书店都要在这里设立营业窗口,书店越开越多,然后延伸到福州路。人们称它为“福州路文化街”。注:潘琪街。如今,相应的位置是在延安东路和福州路之间的河南中路两侧。由于商业的兴衰等原因,面积有时大,有时小。以纵横排列的街道命名,类似棋盘。
描述:民国二年(1913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了上海程响租界地图上的潘琪街
描述:晚清时期的潘琪街。图片中可以看到一些中外文的书店标志
描述:20世纪30年代福州路的商务印书馆
图片说明:中华书局于1916年迁至潘琪街,面向梧州药店,在河南路以东,毗邻商务印书馆。今天,在河南路的西南角,福州路,它曾经是上海科技书店,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商务酒店
描述:1947年《老上海各行业指南》中标注的福州路、河南路以西的各种信息。其中,可以看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和明凯书店
上海解放前夕,约有250家出版机构,其中一家资本为500万元(商务印书馆);一个400万元的家庭(中华书局);4家30万元以上的公司(世界、大东、明凯、钟政);4家10万元以上的公司(北新、现代、华通、儿童);16家(广益、群益、张金、尤政、中原、教育山社、大众、新中国、惠文堂新志、太平洋、佛教、中央政府、生活、铸造志、南强、法律)2万元以上,其余为1万元以下的小书店。大型书店大多设有发行部门和印刷厂,而中小型书店除了出版书籍之外还经营发行业务。
1949年以前,全国出版的图书有78/10是由上海出版机构完成的。上海出版业为中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