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8字,读完约5分钟
千万条防疫线是社区的“第一线”。豫园街辖区内有许多旧住宅区,大多为二级(以下)旧住宅区,人口密度大,外来租户多。大多数住宅区都是开放的小巷,这是典型的老城区。随着节后返岗潮的到来,各居住区的外籍住户纷纷返回上海,这使得居委会更难检查他们的安排,预约口罩,管理他们的家庭健康。
为了更好地保护家园,老城区的居民采取行动,自觉充当“守门员”、“宣传员”、“信息员”、“登记员”和“服务员”,并与城管、房管局、绿色住宿中心、派出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共同预防“传染病”,为居民建设一个舒适的社区。
宣传和调查应该用双手进行
汇记住宅区毗邻花鸟市场和二手商品市场,外来租户占常住人口的60%,多为临时租金或短期租金。大规模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宣传和调查。
1月中下旬,居委会社会工作者向该地区居民和商户发放《居民报告》,宣传防疫知识,提醒居民做好个人防护,让居民互相告知外省人员及时来上海登记,做“宣传员”;许多居民志愿者扮演着“告密者”的角色,监督来上海的外国人的家庭健康管理,并及时反馈居住区新增人员的信息。
2月初,居委会将户籍二维码张贴在各条小巷的显著位置,并与外部助手一起,通过门到门或电子通讯的方式,逐一安排和接触了近1000户居住区的户外住户。
在安排面具预约登记时,居委会社会工作者齐心协力,避免了居民的高密度聚集和排队,居委会干部设计并发放了“当天倒计时排队券”,有效提醒了居民今天的平衡,避免了居民无所事事的等待,预约登记工作得以顺利有序开展。
由于有多达20个大门将整个住宅区与周围的主要道路连接起来,为了充分监督出入境人员并确保登记时没有遗漏,住宅区关闭了11个门,只留下9个门供居民进出,其中5个门设有安检亭。豫园城管中队了解情况后,立即派出四名特勤人员值班,做好温度测量和登记工作。房管局和南方房产及时为两个新增加的门柱建造了安全“小屋”。
疫情期间,居民区发生了紧急情况。一位独居的90岁老人在新年的第一天突然腹泻。惠济区党支部书记李和“老伙伴”志愿者立即通知家人带老人就医,并每天询问病情。这位老人在被诊断为肠炎并得到改善后,病情得到了缓解。一些士兵和烈士腿脚有困难,所以“老伙伴”志愿者主动排队登记,购买口罩运送。有许多年轻的党员和居民,他们多次打电话志愿服务,一些老党员也亲自向居委会捐款。
黑板小号有助于抗议
淮海居民管辖范围内有桃园新村和淮海社区,其中淮海社区是二级以下的一个开放的旧村。为了加强对出入社区人员的控制,城管中队增加了3名特勤人员驻守在3个门岗,党员自愿主动参加门岗执勤,不怕严寒,做好了测温、调查和登记工作。
自1月下旬以来,社会工作者和居委会城管队员每天都到旧楼进行消毒,重点清理下水道、垃圾隔间、出入口等区域,同时宣传和听取居民在防疫过程中的需求。
很多年轻人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了解疫情信息,那么对于老年社区的老年居民来说,有什么简单、清晰、生动的宣传方法呢?
居委会工作人员集思广益,决定通过板报和小喇叭进行滚动宣传。无论是返回上海的信息登记,还是防疫卫生的重点,板报都是画的,喇叭也是响的,这样老城区的居民就可以用他们的眼睛和耳朵记住群防群治的工作。
组长和志愿者骨干参与了从外省和寿宁路沿线商店返回上海的居民的安排,居委会干部和外来的出境助理员进行了第二次检查。建立一个面具预约登记小组,居民可以扫描进入该小组的代码,以方便通知和宣传。
此外,居民区负责人每天通过电话询问老干部和独居老人的身体状况,并为特殊群体购买口罩,送他们回家照顾日常生活。为了减少老年居民外出的频率和老年人感染的风险,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卢医生坚持在防疫期间每周三给居民配药。居委会的社会工作者和城管人员协助维持现场秩序。
居委会的社会工作者卢震(音译)每周都会定期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老人买药。为居民澄清医疗保险卡和现金,并将药品打包送到居民家中。每天最多发送40或50种药物。老年居民都说,他们害怕在疫情期间外出,但药是打不开的。在社区里有这样一个“服务员”是非常热心的。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虽然老城区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但邻居们都很熟悉,烟花充满了“人情味”。
惠济和淮海居民区充分动员当地居民和“新上海人”参与社区防疫工作,做好社区“宣传员”、“信息员”、“守门员”、“登记员”、“服务员”的工作,与社区内各医院进行联合联防联控,及时调解矛盾,缓解居民焦虑,让社区居民在防疫期间也能过上温暖、安全、舒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