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53字,读完约6分钟
五里桥街道党工委坚持人民立场,认真贯彻《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人民城市建设人民、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思想和谱写人民城市新时期新篇章的意见》,坚持党的建设和领导,坚持群众路线。积极搭建平台,不断开通渠道,大力优化服务,不断提高质量,构建共建、治理、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人人参与、尽力享受的“美”
创造一个环境,给每个人一个在生活中发光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不仅是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的中国人民有机会在生活中闪耀,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有机会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在社区中,街道党工委积极整合资源,让不同年龄的人都能在社区中找到提升自我、展示才华的机会,努力营造一个人人都能成才、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例如,组织英语记者、科技青少年、暑期打卡等活动,帮助社区青少年更好地拓展知识,了解社会;举办“春暖五里”社区招聘会,为有求职和就业需求的居民提供各种服务;组织职业培训、公益活动、横向交流等。对于建筑中的白领工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搭建退休居民加入文化体育队、参与社区事务、参与社区公益的平台,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余热;创建“吴庄-883”五里桥街社会治理创新工程实践基地,为有兴趣成立社会组织的人提供支持和平台,帮助社会组织更好地发展壮大。
搭建平台,让大家有序参与治理。积极构建多元化参与的平台和机制,让社区各方都有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能力和途径。在街道层面,完善街道区域化中的党建联席会议、社区代表会议和社区委员会,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共治问题形成、协商、监督和应对机制。例如,建立红色物业联盟,整合区域物业服务资源,形成经验共享、优势互补的物业工作平台。在COVID-19爆发肺炎后,红色财产联盟发布了一项倡议,每天有近1000名财产工作人员站在预防和控制疫情的第一线。在街区层面,建立街区的党建(共治)联盟,注册党员、社区居民代表、街区顾问等。致力于促进街区一级公共问题的收集和解决。例如,针对停车难问题,小区内所有居民区、公园和社区共同协商,挖掘出192个停车位用于“非高峰停车”,并制定了“互助”停车管理公约,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在居民区层面,应设立由居民区总支部书记主持的“零距离家园委员会”,发挥“三会”制度在基层民主协商中的作用,畅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例如,在一些社区,存在私人安装地堆锁以争夺停车位的情况。居委会建立了一个平台,社区的所有业主面对面地谈论他们的想法,提出意见,并试图找到方法。从分歧和互不信任到相互理解和同意,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最终拆除了180多个地堆锁。例如,全民参与了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实践、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如何促进桶从走廊中撤出、垃圾隔间的开放时间、如何将垃圾分类到位以及旧材料的回收。社区里的居民集思广益,自己制作小玩意。龙华居委会志愿者老陈也发明了垃圾分类器,解决了湿垃圾破袋和脏手的问题。
积木,让每个人都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大力推进街区社区建设,将整条街道划分为创意家园、幸福生活、人文滨江三个街区,作为三个党建网格,通过党组织的联系促进资源整合,以具体项目为起点,打造三个不同特色的生态治理圈。2018年,专门设立了“企事业单位社会责任日”,充分发挥驻地单位和“两个新组织”作为党组织的作用,共同提升社区质量。自企事业单位社会责任日设立以来,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如乒乓球馆、世博馆、绿地金融控制中心等为社区组织了文化体育活动,举办了公益讲座,免费修复了电路故障。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医院等辖区外党建和团建联合建设单位,通过举办音乐会和医学讲座,为社区带来了优质资源,有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帮助旧住宅区居民实现安装电梯的愿望,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总结了公房小区作为全区第一个独立安装电梯的住宅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党建整合资源、协商促共识、制定指导手册、建立社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逐步形成了“党建带路、民主协商、因地制宜、一梯一策”的“五里模式”。目前,已成功安装了八部电梯。
注重服务,让每个人都能真正感受到温度。以提高居民的获取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社区包容性公共服务体系,创建生命周期服务工程,让社区不同年龄、不同群体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街上有大量的老年人,在家赡养老人是老年人的共同愿望。街道党工委通过向家庭辐射机构养老资源、完善日托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推广老年顾问2.0模式、开设社区老年食堂等方式,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多样化、专业化、精准化和智能化。街上有很多双职工家庭和两个孩子的家庭,学龄前儿童照顾他们或小学生放学后照顾他们是很常见的。街道党工委在建设全市第一批社区幼儿园的基础上,积极盘活资源,推进儿童服务中心和家庭中心建设,设立“社区1+1”爱心晚育班和“330公益晚育班”,为社区儿童提供优质服务。
凝聚人心,让每个人都有归属感。通过整合资源,将政治仪式和公益活动融入到社区认同的构建和提升中,从而增强各群体的社区认同和归属感。每年的国庆升旗仪式都在梨园小区举行,小区基层党组织代表和近百名小区党员、居民参加庆祝祖国生日的活动。在这个具有丰富政治内涵、生活内涵和治理内涵的仪式中,消防官兵、学校和居民聚集在一起,处于一个街区的不同单元中,借助具有多重内涵的仪式,释放出强烈的街区认同感。为了解决春节期间进出社区的农民工留在上海无法与家人团聚的问题,每年都组织一次“爱心传递元宵节庆祝活动”,邀请农民工和志愿者团队一起庆祝元宵节,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居民区的编织组将手工编织的帽子和围巾送到卢湾消防救援中队,送到消防官兵所在的家乡,建立了跨区域的情感纽带,增强了“社区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