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04字,读完约5分钟
当防疫工作进入新阶段,“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一手抓生产”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体育产业也不例外。作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体育产业在困境中寻求发展,在逆境中通过外部借贷和自我变革寻求发展之路。最近,记者走访了上海许多体育场馆,了解恢复工作和生产的情况,发现“疗伤”需要时间,但信心却倍增。
自3月初以来,上海的体育企业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已经复工并恢复生产——从3月12日重新开放的588个体育场馆到3月24日98%以上的体育场馆复工。上海市体育局连续发布多版《体育场馆恢复工作指引》,保障体育场馆的开放运行。
“投篮,三分,防守……”26日下午,在上海洛克公园(彩色市政厅),许多高尔夫球手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在疫情下,体育场上有许多防疫要素。"武汉加油,张文泓博士的头像和其他标志将装饰体育场."骆园上海南区运营总监肖恩表示,尽管受欢迎程度不如疫情爆发前那么高,但市民们有很强的锻炼欲望。“我已经三个月没玩了,很想念我的朋友。”在会员团体中,高尔夫球手建议“组织局”和“放弃比赛”。高尔夫球手到达比赛场地后,可以通过出示“后续代码”、测量温度和登记信息进入体育场进行比赛。
“我们的整体业务量已恢复到40%左右,但目前的日均收入尚未达到利润点。”肖恩表示,体育产业基本上不会迎来“报复性”消费后的疫情。“体育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一周打一两次的人很难一天打两次。”据悉,“洛克公园”拥有近400名员工,在中国独立运营50多个体育场馆。由于疫情的影响,场馆业务、竞赛、线下培训等业务受到了很大影响。
"我们本周黄金时段的预订已经满了。"记者周末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看到,所有的羽毛球场和晚上的篮球场时间都被预订了。九石体育东站高级健身主任蒋月星表示,除了游泳池,其他室内外场馆都在不同时间开放。每天开放前、开放中和开放后,由专门的清洁人员对场馆进行消毒,并对相互直接接触的设施、设备、防护和穿戴用具进行消毒,随后的游泳池将有序恢复。
根据上海泽普创智对100家体育企业的调查,77.19%的企业收入大幅下降,21.05%的企业面临用人困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体育企业表示“第一季度基本为零,第二季度初步恢复,如果全年不亏损就好了。”随着东京奥运会和各种国际比赛的推迟,职业联赛的电视转播和广告、围绕体育明星的附加产业链以及体育赛事的赞助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未来,将会有重大事件的严重“挤压”。
f1中国大奖赛的举办地上海有很多粉丝。23日凌晨,在“虚拟f1”巴林大奖赛“娱乐胜于竞争”中,来自上海的雷诺车队试车手周冠宇在近40万网民的“观云”下击败了现任f1车手兰多·诺里斯、尼古拉·拉蒂菲等,意外夺冠。由于“COVID-19肺炎”,赛车运动继续停止,在线电子竞技对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标准”。
与注重线下运营的体育企业相比,网上电子体育产业对疫情的“抵抗力”并不差,文化消费有所提高。上海市电子体育协会副会长朱钦勤表示,线上线下结合正在成为体育产业突破发展的新途径。
面对疫情给中小体育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上海市体育局近日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联合举办了“中银普惠电子站通”体育产业网上对接专题会议,并协助采取了减税、场地租金减免等措施。政府部门、银行专家、小微企业聚集在线互动交流,共同努力为急需信贷服务和政策支持的小微企业提供远程咨询和在线解答。相关银行专家化身为“主播”,在线“面对面”为体育企业解决问题。
上海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海认为,尽管疫情对体育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它也有积极的一面。“首先,疫情造成的精神创伤将进一步唤醒公众的健身意识,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体育锻炼和健身的消费需求将产生新的动能。其次,疫情也给体育企业上了一堂危机公关课,加速了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互联网基因植入。基于线下场景的健身休闲产业将加强在线教育和培训,实现多元化经营模式。第三,疫情将催生健身休闲业的危机管理体系。一方面,通过内部改革和创新,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提高预测和抵御未知风险的能力。”李海说。
“骆园”董事长戴福珍表示,面对疫情困难,他绝不会裁员,他更有信心带领员工稳步前进;科技每一步首席执行官马经纬告诉记者,“今年的最初目标是实现3亿元的收入,这一目标还没有改变。”虽然上海的许多体育企业都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他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线上热,线下热;防疫和持续锻炼。在人们健身锻炼意识增强和“健康中国”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上海体育产业通过政府扶持和自我追求的结合,正从“寒风”走向“春意盎然”。
在宝山区爱辉路的一栋商业大楼里,各种健身器材整齐地摆放在旁边,麦克风、补光灯等器材被夹在几个三脚架上。乍一看,这是一个有现场直播和商品的小录音室。正是通过这种“云贷”模式,中国银行闸北支行的工作人员仅在两天后,即3月27日凌晨,就去了上海瑞宇健身休闲用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