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0字,读完约4分钟
东方。com记者黄立春6月29日报道:今天下午,在上海市总工会的指导下,由《解放日报》、吴泾镇人民政府和上海开放大学工匠培训学院联合主办的“工匠精神与高科技知识创造——浦江一湾上海工匠吴泾对话”主题活动在吴泾紫竹公园举行。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队伍,弘扬劳动模范和工匠精神,创造光荣的劳动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氛围。”那么,在“上海工匠”的心中,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诠释“工匠精神”的呢?在活动中,来自不同高科技行业的“上海工匠”代表分享了他们的心路历程。
罗凯丰,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总技师、焊工班长,手持焊炬28年。凭借他高超的焊接技术,他及时从一个无知的学徒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级技师,这让美国专家钦佩不已,竖起了大拇指。“如果一个焊工没有伤疤,他肯定不是一个好的焊工。”电极熔化时,火星在他手上留下了白斑,罗凯丰对此一笑置之。作为“核二代”,继承父业的罗凯丰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这份工作初步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然而,罗凯丰的执着与执着,带着简单的感激,使他在工作中收获了成就,享受了快乐,最终成就了他的“盲焊”绝技。
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工作室主任,从事汽车制造。由于父亲维修汽车,他从小就对汽车行业有着天然的兴趣,并最终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工匠是辛勤劳动的代名词”,鲁恩斌并不否认其中的艰辛,但他仍然很开心,也在努力传承和培养更多的新工匠。,这也是卢恩斌对自己的一贯要求:“重要的是在做中学,在做中学,只有专心做才能做事情,只有专心学习才能学东西”
上海航天装备制造总厂专业技术人员王说,对“匠精神”的理解,因人而异。作为一名宇航员,王坦言,“能够从事这项工作是个人的一个平台。是这个平台造就了我,而不是我之前创造的平台。我的许多成就不是来自我自己,而是来自我的前辈们多年的默默无闻。我们的成就基于我们的主人和我们的前辈。”为了成为一名工匠,王说他应该坚持三点:第一,他应该心存感激;第二,他应该学会分享;第三,他在从事技术工作时必须有原则,他不应该跟随别人。
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郝彤分公司设备管理部副经理卢新源及其团队的主要工作是确保承载1200万乘客的上海地铁信号系统的安全。“它类似于地铁的大脑,隧道内的大脑,火车的速度,以及火车和前方火车之间的安全距离,都取决于这个系统。”他借用了一句电影台词作为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蜘蛛侠有一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反之亦然,责任越大,能力越大。”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工程师李强涛在几位前辈中脱颖而出。他出生于1987年,从事核电设计和调试8年,现为新一代“上海匠”成员。作为一名年轻的核电工作者,李强涛说,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严谨的态度、认真的习惯和勇于创新。尤其是年轻人,必须敢于尝试,努力把事情做好一次。
延伸阅读:吴泾,一个科技时尚的小镇
闵行区吴泾镇是上海唯一一个被列为中心城市的特色镇。武进市各级党政领导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城镇建设中,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广泛组织开展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辅导等活动,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高技能工人,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引领和骨干作用。下一步,吴泾镇将抓住建设南方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上海南部高新智的机遇,推进产业工人建设和高端智能医疗、新材料研发、航空空航天、智能制造等产业项目发展。积极建设可以保持美丽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记得住在乡愁中,玩时尚,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