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68字,读完约5分钟
闵行区浦津街芦笙村是一个郊区村庄。每天早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人们总能看到一群穿着白色和绿色背心的老人出现在芦笙村的村道和房子前后。他们戴着草帽,手里拿着扫帚打扫。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后,他们成为了垃圾分类的积极实践者和指导者。
在上海,许多身穿白色和绿色背心的志愿者被戏称为“大白菜”;这些平均年龄为62岁的老人称自己为“老青菜”。江南水乡的人都知道,秋末冬初的老青菜,风霜之后更绿。在党建工作的指导下,芦笙村的志愿者队伍使这个曾经“脏乱”的小村庄焕然一新。
抱负:让我们的乡村道路“铺在地板上”[S2/]
芦笙村靠近黄浦江。历史上,这里风景优美,水网密布,芦苇纵横。今天,整个村庄占地1.5平方公里。该村有10个村民小组,有1,171名常住村民和大约2,000名移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该村出现了“人户分离、人地分离、人房分离”的现状,集体经济基本上依靠租赁,常住人口基本上是“老、弱、病”。有些年,村外有许多违章建筑,建筑垃圾被倾倒在村头的荒地上。近年来,经过“五违四要”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该村的“硬件”面貌焕然一新。
“硬件”已经上去了,如何在“软件”上走得更远,如何大力弘扬农村文明,重塑农村魅力?2017年底,在村“两委”的领导下,7名老党员和芦笙六、七团的4人开始在村里做志愿者,“老青菜”队初具规模。
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冷,星星之火已经引发了一场草原大火。目前,芦笙村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160多人,参加志愿服务的家庭占当地常住家庭的一半以上,其中党员占36%。
芦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一民说,志愿者中有老党员、村干部、77岁的母亲、教了几十年书的退休教师,还有从未离开过村子的搬迁村民。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小学生和“新芦笙人”也在参与志愿服务。
“政府为把我们的村庄建设得如此美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果保养不好,花坛里会堆满垃圾,河流会变臭。我们会非常伤心。我们必须用自己的双手清洁家园和村庄。”志愿者康学元说,他们的志向是在村道上“坐在地板上”。
走在芦笙村,在白色粉墙的农民画和袖珍花园的小亭子里,随处可见“学会做人”的字样。“这三个字就是我们的‘村训’,很简单,深入人心。”张一民说。
党建负责人:将在村长的河边召开一次会议
芦笙村也有一个流行的村民志愿服务“洋名字”,叫做“pvp模式”。这不是国外流行的词,而是村干部和村民的创意:第一个“p”代表党(政党),代表党的建设;“V”指志愿者,代表自主;第二个“p”表示公共,代表共同治理。村社党的含义是党的建设引导自治和共治,实现良好的农村社会治理。
党建带路是芦笙村志愿服务持续发展和长期形成的秘诀。村党总支副书记胡伟表示,最初的志愿服务始于“九大酋长”。所谓的“九个酋长”是指党团的领导人、村民、党团的骨干,加上志愿者领导人、老人领导人、妇女领导人、环卫领导人、道路清扫领导人和河流清扫领导人。
骨干是榜样。“我们不仅要参与打扫房子的前后,还要巡视村子,及时报告问题。同时,我们必须教育和引导村民热爱这片土地,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志愿者领队孙说。
芦笙村党总支每月召开一次党群代表会议,有“九头”参加。他们是发现者、解决者和监督者。在会上,他们将反映人民的需要,并积极参与长期管理,河流长度系统和美丽的农村垃圾分类。现在,“九场”已经成为芦笙村“两委”队伍的骨干,团结服务村民,组织志愿者。
在芦笙村,理事会会议可以在会议室举行,也可以在村长和村民家的河边举行。通常,志愿服务结束后,每个人都围坐在河边的长凳和小竹凳上,当天气变冷时,他们会去附近的村民家喝茶聊天。“每一次这样的‘闲聊’都是村干部,‘酒场’以及志愿者和村民交流的好机会。”张一民说:“每个人都围坐在一起,互动了一个小时,畅所欲言,许多实际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互相帮助:“一盒饼干和一盒牛奶”有着深厚的感情[/s2/]
芦笙村的志愿者队伍中有很多老人。一些人经常坚持带病去上班,而另一些人生病住院。这时,村干部和其他志愿者会去他们的家或医院看望,邻居们会帮忙做家务。
村里的志愿服务真的是无偿的。然而,探访生病和贫困的志愿者,一盒饼干和一盒牛奶,50元的探访标准,是打不倒雷的。“没有多少东西,但更多的是一颗心,一种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和肯定。”张一民说:“我们有志愿者服务时间的统计数据,称之为‘时间银行’。当志愿者年老或身体残疾时,有能力的志愿者可以帮助他们。”
孙说:“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村民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无论谁有困难,别人通常都会热情地帮助他,而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大多数年轻人都搬走了,这是大城市农村的现状,芦笙村也不例外。然而,在芦笙村,越来越多搬出去的年轻人喜欢带着家人和孩子回到村里度假,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参加志愿服务。“仍然有一些年轻人看到村子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就从城里搬了回来。”康学元说道。
良好的乡村治理和美丽的乡村面貌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的繁荣。芦笙村有591亩农业用地,其中大部分转给了3个合作社和2个家庭农场。绿色大米和水果销售并不短缺,“定制农场”和“采摘天堂”都很繁忙。今后,芦笙村还将探索发展休闲、养老、旅游、文化创意等符合农村发展方向、环保的产业。光明的未来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