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5字,读完约5分钟
据宝山区介绍,宝山区着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社会治理方式,搭建区域党建平台,夯实基层基础,落实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和谐的综合政策。
党的建设导致区域化
2011年以来,宝山区加强了实质性运作,完善了区、镇、村三级区域党建体系,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各方积极参与的治理格局。在贯彻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提出了“三个合作、三个协作”(发展互助、社区共治、人才共育、党建联动、服务联动、党员联动)的工作思路,引导各方以准区域党建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寻找最大的共同点。成立了宝山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有64名成员的理事会,并探索了轮值主席制度,围绕大规模招生和医疗等热点问题成立了教育和卫生委员会;引导街道和城镇公园相继成立13个区域性党建分支机构,形成“1+13”“总协会+分支机构”的运行模式。街道和镇支部成员单位总数为1592个,基本覆盖所有领域。各街道探索完善区域党建“1+2”运行机制,“1”是街道党工委,“2”是街道行政党组和街道综合党委;城镇要完善“一委一办一平台”结构,即城镇社区党委、社区办公室和区域党建平台,以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区域协调,依托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和街道、镇支部,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促进服务和需求的联系,建立理事会成员和联络官之间的定期会议制度,促进驻地单位和社区党组织之间的双向沟通。区委加强组织、宣传、双拥、民政等职能部门的协调,要求区属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主动联系和报告本社区党组织,讨论共建项目。要求街道镇党委(工业)和村党组织要主动与驻地单位党组织联系沟通,积极帮助驻地单位解决问题。推进场馆设施等党建资源开放共享,有效整合松湖抗日战争纪念馆、海军上海世博会、民间艺术博览会等党建资源,建立了一批“宝山区党员组织生活开放点”。
街道治理变更为精细化
2011年以来,宝山区创新制度化管理,强化制度设计,建立了具有宝山特色的街道治理体系。完善条块对接运行机制,明确街道和镇的权责,建立责任准入制度,创新性地设立“条块责任”一票否决权,推动城管、房管等执法力量下沉。应进行街道体制改革,剥离招商引资职能,优化街道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责任。经过多轮梳理,宝山区列出了街道行政权力清单、街道权力清单、街道服务清单和“对应责任示意图”,打通了街道与街道职能部门“共同转移”的经络,形成了完整的街道职能部门——街道内部机构——街道服务中心的制度体系和服务网络。居委会电子账户在全市率先创建并推广,账户简化84%。创新实践“3+x”城镇管理社区模式:“3”是指“基层管理”、“区分类管理”、“镇直管”三种城镇管理社区模式,“X”是指城镇和公园在共同治理和自治方面探索创新有效的社区管理模式。引导城镇针对商品房、旧房、经济适用房、农民拆迁房等不同类型社区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提高乡镇管理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引导城镇培育至少一个城镇管理社区品牌,发挥品牌引领和聚集能量的作用,提高城镇管理社区多元化服务水平。
安全施工走向智能化
针对该地区城郊生活差异大、混合人口密度高的现状,保山市不断完善以科技为先导、以科技为支撑的立体社会保障防控体系。创新开展“平安宝山智联网”建设,推进区综合管理智能管理中心、街道镇(园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村(居)综合管理信息点三级网络建设,成为上海首个国家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建设以“平安宝山智联网”系统为核心的综合管理智能管理中心平台,为制定综合管理中心国家标准提供范例。在全市率先建立“1+9”工作推进模式,全面加强人口调控和管理服务,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人口调控的积极性,有效遏制上海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2016年,宝山区成功创建“上海平安示范市”。率先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作为我国第一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人事分类管理和办案责任评估机制方面形成了具有保山特色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职责的信访矛盾调解机制,成功完成了亚信峰会、二十国集团峰会等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实施“四个层次、五个覆盖”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推进党政共担责任、共同管理安全工作,出台50项安全生产措施,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和属地监管责任。加强基层安全机构建设,推进921村消防站的实体化运作,提供800余名协管人员,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建立“系统+技术+专业”的安全监管模式,探索高风险企业第三方专业监控预警机制,创建我国特种设备监管主要职责清单。围绕生产、食品药品、消防等重点安全领域,落实重大隐患和“黑名单”挂牌督办制度,及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确保城市运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