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41字,读完约7分钟
描述:社区志愿者正在翻新公共绿地。
描述:“社区沟通”平台拉近了党群关系。
据《宝山区新闻》报道:在互联网时代,基层社区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解决社区参与不足、自下而上问题难以形成、需求资源匹配不准确等问题?宝山区以移动互联网为契机和载体,以改革的精神解决基层治理的阻滞点和难点。诞生于2017年2月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治理系统“社区互联”(Community Connect),已经成为小区移交的答案。
什么是“社区沟通”?据介绍,“社区传播”的特点是以党建为导向,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委会为主导,以城乡居民为主体,服务高效精准。它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为人民服务,而且连接了多个主体,完善了基层治理结构。根据最新数据,自“社区互联”启动以来,全区已聚集了462个居委会和103个村,64万多名居民实名登记,覆盖48万多个家庭,解决了5.1万多个问题。“社区传播”已成为保山的社会态势和舆论展示、问题解决的推进器和基层组织的权力放大器,受到基层干部和社区居民的好评。
为此,“社区互联”荣获2017年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十大案例、2018年中国网络治理十大创新案例、2018年基层实践最佳案例、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优秀品牌,被农业和农村事务部评为首批全国农村治理典型案例。更值得称道的是,“社区传播”的实践已经形成了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经验,并在北京、山东等地得到了应用。
群众路线是“创新的”,更“以心为本”[S2/]
在刷朋友圈之前,刷“社区通行证”已经成为松南十村党委书记刘宏宇的习惯。
刘宏宇展示了“社区沟通”的界面:“宝山研究”和“我宝山”两个栏目由小区管理,“社区公告”、“党建花园”、“众议院”、“政务公开”、“物业窗口”、“行业委员会联系”、“警民快运”、“家庭医生”、“公共法律服务”等栏目由小区管理
刘宏宇说,自从“社区传播”之后,以前的“熟人社会”又回来了。"‘社区沟通’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工作做得更好了,人心也热了起来."
依靠“社区传播”,群众路线是“创新的”,更“以心为本”。宝山区建立了“住在村里,住在村里,住在街上,住在镇里,住在区里”的社区治理结构,完善了“眼睛向下,重心向下,资源下沉”的工作体制。街道和乡镇是基层的大治理单位,全区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各区、镇各部门加入后台提供支持。互动的方式也在改变,居民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之一,群众、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多维和清晰。2018年,宝山区100%的居民村党组织和89%的居民村委会将在“社区沟通”中转换工作,实现全过程公开。
与此同时,治理的重点进一步下移至村庄。在“社区沟通”中,每个居民村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单位,居民村民在微信上扫描代码后用自己的真名加入,居民村书记是“集体所有人”,居民村“两委”干部轮班负责分工和网上工作,及时响应群众的各种需求。党员和志愿者是骨干和“铁粉”,6万多名党员展示了自己的身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接受了监督。每个居民村都成立了一个志愿者小组,人数从“社区联系”启动之初的21万人增加到目前的37.4万人。居民逐渐养成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讨论和协商的习惯,公益互助的氛围日益浓厚。
社区中的“疑难杂症”一一得到解决
在“社区沟通”的祝福下,宝山区培育了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效果为导向的社区,成为基层治理的“初始心脏”。
罗甸镇梅兰湖县花园社区的业主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对居民区的自治和共同治理有很高的要求。然而,行业委员会的成立已被多次中止,因为业主认为该机构不透明,他们的意见严重分歧。2017年,成为首批“社区互联”试点社区。借此机会,行业委员会重新开始成立,通过“社区互联”发布成立意义、相关政策、工作流程、候选人等信息,赢得了业主的信任和支持,最终行业委员会顺利成立。借鉴县公园的做法,一些居住区正在通过“社区交流”推动行业委员会的变革。针对社区中的疑难杂症,“社区沟通”也聚集了各种力量,像专家咨询一样有效地解决它们。
前不久,共康雅苑二期居民陈女士在“社区交流”的“周围的事情”栏目里发了一条信息,说有个老人经常在小区里闲逛,打电话给居委会。问题公布后,居民们一个接一个地留言。原来,居委会以前就老人的赡养问题与孩子沟通过多次,但都无法解决。无奈之下,居委会通过“社区沟通”一键将问题报告给了电网。两天后,庙坑派出所的警察为居委会和老人的孩子召开了一次调解会议。在会议上,每个人都很感性和理智,老人最小的儿子也是“社区联系”的粉丝。看到居民们的留言后,他的心被触动了,他承诺将承担主要责任,在现场支持他的母亲。通过“社区沟通”,持续多年的家庭纠纷得以顺利解决。
据宝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沟通”全面收集、响应和解决群众需求,全方位、点面结合地为居民服务。在“社区沟通”的背后,宝山区还建立了“社区沟通与智慧中心”,深入分析大数据中的社区参与,描绘基层社区的肖像,形成不同类型社区人群需求的对比分析。利用大数据模型及时发现群众的“痛点”和民生的“阻碍点”,并给出工作提示。此外,“社区沟通”还开辟了问题快速处置的所有环节,建立了“自动收集、分级处置、全过程记录、结果反馈”的问题跟踪系统。群体性问题将在15小时内得到回应和处理,超出村庄自治和共同治理范围的社区问题将被转移到地区网格平台,由该平台发出解决命令。到目前为止,“社区沟通”及时应对和解决了5.1万多件群体性问题,其中90%在居住村得到了有效解决。
“网上宝山”真正的邻居讨论真正的社区事务[/s2/]
在像宝山区这样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地区,“陌生人社会”的特征是显著的。对于一些平日早出晚归、周末外出或在家的居民来说,居住区的党组织甚至居委会都是陌生的。
“社区沟通”的出现改变了居民自治的参与结构。数据显示,大量办公室工作人员通过“社区连接”在线参与社区治理,其中60%的人年龄在50岁以下。社会组织还在网上开设了612家公共服务商店,从各个方向甚至点对点地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用改革思维鼓励社区自治和共治,自下而上的审议成为新常态。在过去,社区惯例写在纸上,在会议上说,挂在墙上。在“社区沟通”的帮助下,保山社区建立了“提出问题-检查筛选-开展咨询-形成项目-促进实施-评估效果-建立约定”的运行链,成为居民决定和自觉维护社区约定的新常态。据统计,120,000多名居民参加了他们社区公共问题的协商和讨论,产生了21,000多个社区问题和2,100多个会议和项目。
“社区沟通”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网上宝山”,让“真正的邻居”讨论“真正的社区事务”,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逐步将居民从“门到门的陌生人”转变为“社区里的老熟人”。
宝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几年的实践,“社区传播”已经成为信息快递的窗口、思想教育的阵地、服务人民的平台和“四个治理”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