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2字,读完约4分钟
杨浦区民间收藏历史悠久,90年代初成立了收藏协会。2008年,杨浦的收藏活动再次启动,全面整合后的杨浦区收藏家协会正式成立。到目前为止,这个协会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
收藏包含“杨浦记忆”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杨浦职工住房面积小,经济条件有限,加之硬币、邮票等藏品体积小,容易摆放,购买价值低,正好满足了收藏需求,这些精美的藏品成为杨浦收藏家的首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收藏队伍不断壮大,收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协会成员高乃兴对广告图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杨浦是上海的一个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初,杨树浦一代有300多家工厂。广告业发达,广告画题材也丰富多样,极具收藏价值。”高乃兴说,目前,他在张收藏了300多幅小广告画,包括著名的银丹士林布和漂亮的哈德门香烟。这些广告画见证了“工业洋浦”向“知识洋浦”的转变,何感慨地说:“民国时期的许多旧广告记录了洋浦工业发展的历史,这是上海工业文化的一个精彩发展,所以我很珍惜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收藏品。”
还有杨浦公章、杨浦百年工业商标等特别收藏。洋浦官印收藏家孙茂兴说:“我在洋浦出生长大,工作单位也在洋浦。”收藏与洋浦发展密切相关的藏品并不有趣。”
说起杨浦的记忆,协会常务副会长秦岩深受感动。“由于条件所限,我无法收集齐白石、徐悲鸿等前辈的原作。加入协会后,我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收藏杨浦区一些我喜欢的画家的作品和画册,不仅有收藏价值,而且很有意义。”
提供交流学习平台
“在杨浦,有许多收藏家,但许多人仍处于起步阶段,渴望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地区收藏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协会为普及收藏知识、传播收藏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自成立以来,会员定期举办沙龙活动,不仅展示收藏品、交流经验、征求意见和提供信息,还邀请著名收藏家去住宅区、军营、学校等。举办讲座,传授收藏知识,交流收藏经验,反响热烈。
范福龄是该协会的成员,有30多年的收藏经验。“但真正投身于收藏领域仍是近几年的事。”他坦率地告诉记者,“当我第一次看到别人的收藏时,我渴望尝试,我想触摸一切。我只追求如何扩大收藏品种和增加收藏数量。它是盲目的。因此,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藏品数量众多,却并不精致和混乱。”
加入协会后,范福龄不断观摩各种收藏展览,参与各种收藏志愿者活动。他从学习、交流和向其他收藏家学习中受到很大启发。“收藏不多,但很好,所以我们应该集中精力收集一些我们喜欢的东西,并有一个收集的基础。”经过慎重考虑,范福龄有了自己的方向,开始收集磁卡、香烟标签等物品。
“展览”是收藏的焦点和升华。十年来,协会积极参加“长三角工人艺术作品展”、“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作品展”、“上海体育文化作品展”、“杨浦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品展”等展览。,并与上海其他区县的收藏家协会联合举办各种特色活动,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国内外交流创造多元化平台。
此外,有空余能力的会员向相关纪念馆和博物馆捐赠藏品,填补了藏品的空空白,不断扩大藏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十年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十年磨一剑。杨浦区收藏家协会的会员人数从30多名增加到130多名;收藏品已从纸制品、火花、集邮品、月票花、字画、瓷器、水晶和玉器发展到30多种硬币、青铜器、竹子、木材、奇石、矿物晶体和女红;协会会员参与城市大型节日联展,实现“零”突破;一些不知名的收藏家脱颖而出,获得了“上海市民收藏家”等荣誉称号。
杨浦区收藏家协会十年来共出版37期,发表文章800余篇,信息600余条,共计50多万字。该报除了报道协会的主要活动、收藏者的收藏经历和学术讨论外,还刊载了市收藏协会的信息和著名收藏者的贡献,内容丰富。
值此协会成立十周年之际,由协会成员共同编撰的《拾藏海贝壳——杨浦区收藏家协会成立十周年回眸》一书正式出版。下半年,协会将与区文联共同举办十周年主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