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9字,读完约4分钟
社会组织不仅是杨浦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帮手”,也是基层社区共同治理、共享、共建的强大“抓手”。然而,杨浦的许多社会组织普遍报告说“吃不饱”和“没有长大”。为什么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政府能提供什么帮助?如何在社会治理领域培养蚂蚁英雄和独角兽?带着这些问题,我和我的同事走访了许多社会组织,为它们成长中的痛点、困难和阻碍点“把脉”,寻求社会组织发展的新突破。
倾听需求评审工作的“起点”
访问期间,社会团体普遍认可杨浦现有的扶持政策,并就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我交换了意见。在以下问题上,我与社会组织形成了“同理心”。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就项目建设而言,目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项目建设规模小且分散,各购买主体各行其是,没有形成阻滞效应和整体效应。就项目信息的透明度而言,信息尚未公开,或者信息分散且难以找到,因此社会组织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因此他们可以参与投标。就资金分配而言,由于对项目资金比例没有明确规定,部分项目首付款比例较低,社会组织需要垫付资金用于前期运作。
缺乏沟通和跨境沟通平台。一方面,一些社会组织反映,他们希望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向其他社会组织学习。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组织觉得他们希望得到政府、企业、群众和其他方面的支持,畅通供求对接和公益互助的渠道。
需要扩大参与社区治理的范围。在访问期间,一些社会组织建议,最好有一个指导目录,以便有一个参考,参与更广泛的社区治理,发挥最大的作用。
根据需要推出新的支持措施
根据社会组织的需要,今年我们进行了许多工作实践和尝试。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杨浦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细则》(杨府规[2018]1号)的制定和颁布,优化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信息披露平台,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审批、购买流程、资金分配、绩效评估和信息披露机制,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和参与社会治理创造了良好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项目审批中强调资源整合,并在采购方内部部门之间合并类似项目,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和信息。
建立并实施了社会组织“1+12”轮换峰会机制。“1”,即整个地区的社会组织峰会,“12”,即在整个地区的12个街道和城镇轮流举行,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公益路演、讨论沙龙、参观和互访等。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平台,邀请政府部门、企业和社区人士参与观察,以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此外,我们还创新推出了“公益入园”活动,50家企业成为洋浦公益事业的合作伙伴,实现了公益的跨境交流。
开始研究《杨浦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指导目录》。通过对全区260个社区社会组织的抽样调查,初步形成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主领域(一级目录)、子领域(二级目录)和子领域(三级目录),并将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在全区推广,为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和社区群众提供实践参考。
寻求突破和新想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从三个方面发挥我们的力量。
建立一个总部基地。扩大和完善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园区,通过资源集聚、信息集聚和平台集聚增强“磁场效应”,打造杨浦社会组织发展的总部基地。
升级“两张名片”。扩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效果,在杨浦区推广实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指导目录》,进一步激发社区治理的活力。继续实施社会组织轮流峰会,通过丰富会议组织形式、强化需求导向、促进供求联系,提升社会组织项目效果和社会认可度。举办“长三角社会治理微观论坛”,邀请友好城市的社会组织讨论发展规划。
完善三大体系。修订《杨浦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细则》,完善社会组织党建“三同步”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建立社会组织注册咨询系统,实现“一网管理”,提高注册效率。
我相信,在“双创新”的沃土——杨浦,在社会治理领域将会培育出一批热心公益、服务大众的“蚁族”,并会涌现出具有强大职业声望的“独角兽”,为杨浦“三区一基地”的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