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66字,读完约12分钟
描述:员工自发地在旧厂区合影。(数据照片)
“我们公司绝对不会搬走。”几年前,时任上海电站设备辅助机械厂党委书记的高志岳也是这么认为的,老员工孙建平对此深信不疑。
原因很好。
“看看这座杨浦大桥。杨浦大桥原计划穿过我们工厂。因为我们公司很重要,杨浦大桥有一个特殊的八度角。从另一个地方,让我们的公司保持它。”高志岳指了指会议室窗外的舰桥。
然而,2018年12月29日,作为杨树浦路工业生产线的最后一个追随者,上海电站设备辅助设备厂(西厂)正式搬迁。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2002年上海启动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这“还江于民”,使滨江岸线成为人们可以亲近的公共空空间。2017年12月31日,黄浦江两岸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海岸线的公共空段宣布连接。到2018年底,杨浦区将贯通海岸线向东延伸至定海大桥,2.7公里的海岸线将实现结构性连接。计划于今年国庆节完成空景观对外开放。
杨树浦是中国众多工业的“第一”,也是近代上海最早、最大的工业区,工厂的拆除意味着它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业锈带”。然而,如果我们看一下100年来整个滨河的生命线,这种告别只能被视为一个“中点”——工业生产的作用已经结束,“城市客厅”的作用已经大踏步前进。
杨浦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浦江办事处常务副主任刘安说,城市的有机发展是客观的、必然的,城市的有机更新会融化一些东西,改变一些东西,但城市的文化历史应该得到保护,成为城市更新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再会
搬迁的谣言,工厂曾有过几次,每次都不了了之。
大家都觉得他们不会动:一是工厂承担国家重点军事任务,属于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骨干企业;其次,工厂的态度也是“明确的”。2000年,为了安抚人心,工厂建了一座9层的办公楼,甚至重新整理了围墙,拓宽了厂房,修复了道路。
而最显而易见却很少被人提起的情感是,杨是“近代上海工业的摇篮”,所以他离开了这里?
"杨树浦是上海工业发展的活生生的历史!"有人在朋友圈里写道。
一百年来。杨树浦,在开始时,是河流的名字,然后是道路的名字和地区的名字。从19世纪末开始,它仍然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荒野村庄,1899年,它被并入公共租界,外国投资者纷纷涌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杨树浦已经成为上海外资企业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附属机械厂的前身神昌洋行于1921年在杨树浦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树浦发展迅速,最辉煌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杨树浦电厂、上海自来水厂、杨树浦煤气厂、上海造船厂、沈心567棉纺厂、张甜造纸厂、中国肥皂公司、郑广河碱厂、上海第四制药厂……最多有300多家不同类别的工业企业聚集在这里,形成了现代中国工业的先导区。
杨浦滨江区不同于其他地区,如虹口、徐汇和浦东。特殊的地方是,工厂是非常连续的,一个接一个。”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师、参与贯通工程的设计师刘依纯强调了“连续性”和“积木式”的特点。
74岁的季晓云是老杨浦人。中学时,她在上海锅炉厂和第十七国家棉纺厂工作,然后在上海铁丝厂工作。1972年结婚后,她住在杨树浦路的社区,她的爱人在马路对面的张甜造纸厂工作。"铃响的时候去上班已经太晚了."
窗外,是清晨的杨树浦路:工人们骑着自行车散步,熙熙攘攘;在工厂门口,有些主要是白班,工人们很容易在门口打招呼,而有些纺织厂日夜三班倒,大多数女工都很紧张,三步并作两步大步走进工厂。
20世纪80年代初,孙建平仍然住在市区,每天都有公交车去上班。公共汽车太拥挤了。公共汽车公司将在大型车站指派几名员工帮助乘客推上公共汽车。“敲门信号准备好之后,司机就可以开车了。”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在工厂里."孙建平说。1980年,他高中毕业,进入上海技术学校。他学习了两年,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在电站辅机厂的锻造车间工作。之后,他正式在辅助机械厂工作。他现在是辅助机械厂基础设备部门的负责人。
他是一个内敛的干部,具有典型的工人气质,他说话简单而中肯,但只记得他和爱人石萍的第一次相遇,就给他多了一点画面感。
1980年9月27日,他到上海技工学校报到。骑马的时候,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上了公共汽车。孙建平站在车的后面,瞥见一个女孩站起来让座。他在学校坐下后,一个女孩走了进来。“不就是那个在前面让座的女孩吗?原来她是同学!”
孙建平说:“当时我们上的是技校,大家都很团结。”我们游泳去了淀山湖。每个人都说好,半夜骑着自行车从工厂出来,一路上喝着啤酒,唱着歌。”
上海发电厂采用三年学徒制。孙建平说,在技校勤工俭学期间,老工人会选择自己的学徒。
王志敏1968年9月进入工厂,至今还记得“认老师”的曲折。“每个人都站在篮球场上,等着他们的主人来。我是留下的四五个人之一。后来,我知道师父以前不想认出我,因为我看到我的头发卷曲,觉得我的生活方式可能在浮动。过了三四天,我看见头发从澡堂里出来,认出了我。”
石萍说,人们今天反复提到的“工匠精神”在当时的上海工人中很普遍。
王志敏在铸造厂。通常,在白天生产铸件后,老工人会在晚上来浇注热金属和钢板。如果他们想到家里哪个螺丝可能没有拧紧,他们会特意在晚上来。王志敏当时说,工人之间的比较是“我明天会比今天做得更好,后天也会做得更好。”绝不生产次品或废品”。
在设计师刘依纯看来,这些属于上海的工业文明。洋浦滨江通道项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保存这一工业文明的物质载体,并作为一个新的城市空室成为城市的一个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8年12月28日晚,有人转头看窗外的工厂大门,他的脸明显抽动了一下。但是没人说话。2018年12月29日,杨树浦路1900号西厂最大的主车间停止了隆隆声。
碰撞
工厂分阶段交付。生产线转移到临港新城,R&D和运营部门留在杨浦。
2018年6月27日,石萍给一栋建筑拍了三张照片。那是工厂的第三栋楼,是她工作了十年的办公楼。
第一个是在早上,建筑还是一样的;第二次是在下午,办公楼被拆除了一半;在第三张照片中,办公楼在晚上被夷为平地,从空.可以看到对面的东方明珠
她发了一个朋友圈,照片获得了比平时多很多倍的赞扬和评论。
有两种评价,一种是失望,另一种是惊讶——“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看过浦东最美的一片。”
石萍认为这是一种复杂的心态,是新旧之间的碰撞。在你的脚下,是一个百年前开始的工业区,沉重而沧桑;另一方面,经过发展和开放,它光芒四射。
杨树浦的繁荣时期从1985年左右开始衰落。当时面临的问题包括原始产业档次低,经济效益下降;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工业污染严重,能耗高。
纪晓云记得,在许多工厂“关闭、停止、合并和转制”之后,原本在杨树浦路上熙熙攘攘的“大军”消失了。而这种安静,是让人感到酸酸的。许多家庭和夫妇被解雇了,他们的生活压力急剧增加。
1992年以后,杨浦区市政企业的调整逐步加大。整个地区的工业企业从1200家急剧下降到200家,工业工人从60万人下降到6万人。上海有80万工人下岗,杨浦有近60万。
随着工厂的搬迁,杨树浦地区正在衰落,出现了破墙、违章建筑和其他杂乱的集群。刘安仍然记得2012年第一次来滨江是为了这个项目。沿河的工厂关闭了,基础设施几乎是空·怀特的,这似乎是一台沉睡的生锈机器,与快节奏的城市格格不入。
在土地收储过程中,除了具体的事务性沟通外,刘安还多次想向企业高层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搬迁可以是工厂转型改革的契机,发展可以实现双赢。
高志岳说:“我们的口号是‘不是被动搬迁,而是主动改造’。”
针对搬迁后的辅机厂,他提出了几个变化:生产方式要改变,重点要放在科研上;企业产品逐渐向高端产品转变,低附加值工作由社会分包。石萍,作为电厂辅机厂人力资源部的老员工,从招聘的理念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工厂重脑力轻体力。
新旧碰撞存在于河滨的变迁中,存在于工厂的改造中,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对于辅助机械工厂的大多数基层工人来说,搬迁和放弃工厂用地的决定是由该集团做出的。看到滨江南段第一次穿江后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许多工人从心底接受搬迁的开始。
孙建平记得去年的一天,工厂组织大家去看电影,电影院位于渔人码头(曾经是中国第一个上海鱼市)。一群来自孙建平和的老员工沿着河边一路走到电影院,一路回忆他们的青春,就像他们年轻时一路唱歌、游泳一样。
这是第一次每个人都真正欣赏杨浦河畔。
两名即将面临调动的员工对孙建平说:“如果岗位没有了,就没有办法了。这就是社会发展。”“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会越来越美丽,但是美丽是要付出代价的。谁叫我们见面的?”
融合
搬家前,高志岳在辅机厂东厂的神昌洋行车间门口拍了一张带有ge标志的照片。
他强调这些建筑“非常非常”值得保留。“我们工厂历史悠久。所有厂房的钢结构都不是焊接的,而是像外白渡桥一样铆接的……”
对于刘安和他的团队来说,如何保护这些工业遗迹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杨浦河滨南段核心区有24栋历史建筑、66栋建筑、26.2万平方米。
"一个历史建筑,一个修复计划,一个修复策略."刘安说:“要充分查阅这栋房子的历史档案,然后实地比较具体情况。因此,在每次设计之前,我们必须委托第三方对房子的现状进行探索和调查,然后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分析,而不是设计单位。比较选择,吸收各方案的优点。”
比较和选择的过程将导致对抗。杨浦大桥西侧的永安板房就是一个例子。
永安板房建于1921年,是一座双塔建筑。除了长期失修外,西侧建筑基本上保持了其原有的历史风貌。东侧建筑于1961年分配给上海化工厂,后被替换为上海有机新材料工业园成品材料仓库,并改建为办公楼出租。它早已面目全非:正面被漆成黄色,原先的条形高窗全部被拆除...
一些设计师提倡“以旧换新”,认为东侧仓库应该用新材料修复到与西侧仓库相似的程度。
刘依纯喜欢“新与旧的有机结合”。“建筑中的柱子是八角形的,这实际上与功能有关。普通的柱子有四个角,麻袋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容易损坏,所以这些角被切掉,直接变成了八角形的柱子,体现了一种非常简单的建筑理念。如何使用它,如何制作它。”因此,他认为在翻修期间,“用新的用途进行干预和改变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即使它不属于历史保护建筑,刘安认为它不能机械地拆除。
上海肥皂厂,1923年前身为英国联合利华兄弟公司,拥有大量生产工艺用地,如沉淀池和设备间。对讨论计划有两种意见。一是彻底拆除土地,因为这些土地不在历史保护建筑目录之内;另一个想法是保留和植入新的功能。最后,经过反复讨论,滨江公司选择植入新的功能,并可能在未来建立一个肥皂制造博物馆。
作为一名工程博士,刘安经常表露自己情感的一面。他曾经邀请两位领导人前来拯救一棵树。“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考虑和判断,最终的选择可以有张力,新旧的融合,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增长
滨江南段开通2.8公里的那天,刘安又来来回回地走着。
在广场上,十几个系船柱被拼接成弓形,一些人在那里拍照;在自来水造型的路灯下,有人向同行解释说:“灯座是一根四通管,显示了工业文明的特征。”...
更新迭代是为了充分适应满足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这些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这些地方的特点和精神应该得到保护,并成为“城市接待室”的独特元素。
在《上海总体规划(2016-2040)》中,杨浦南段的滨江地带被划分为上海的中央活动区,这意味着核心功能区比中央商务区更具“温度”和“多样性”。
杨浦滨江公司董事长左卫东说:“杨浦滨江是上海的滨江,杨浦区也是上海的杨浦区。黄浦江两岸的开发建设是上海整个黄浦江的开发建设,所以我们的视野和定位必须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出发。看看这个地区的发展。”
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谈一谈百年工业历史的文化遗产和建筑形式,杨浦滨江已经有了独特的魅力,但与世界级的滨水海岸线相比,在软件方面仍有差距。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参与。
例如,更精细的“温度”规划和设计。杨浦区土地规划局局长张寒岭提到,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规划也发生了变化。“一些社会功能需求不断涌现,比如共享自行车,这在过去是不存在的。在一些地方,人们考虑在空设立一个共享自行车的房间。规划需要灵活。”
在后工业时代,public/きだよきだよきだよききだよきだよききき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