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6字,读完约4分钟
据虹口区新闻报道:根据《关于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和标准(示范)街道镇(乡镇、工业区)评价方法和标准规则的通知》(沪科减联办[2019]16号),在各街道镇申报后,各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荐初步评审,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联席会议办公室接受评审。与本次成功创建的三条街道一起,虹口的六条街道将被创建为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和示范镇,创建率达到75%。让我们来看看欧阳路街的垃圾分类工作。
首先,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加强制度建设,协调各方参与。以党建为导向推行分类宣传制度。垃圾分类宣传手段如“小手大手”、“红阳人家”、“小走廊领导”、“党建和微观联盟”等已经形成,使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建立正常、长效的分类监管体系。整合社区管理资源,按照各自职能,定期对垃圾分类责任主体进行检查,并督促及时整改。同时,与居委会考核和垃圾分类指导员补贴发放挂钩,做到奖惩分明,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推进社区垃圾分类骨干培训。先培训骨干,后辐射居民,可以提高全区单位和个人的垃圾分类参与率和意识。充分利用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集各医院队、居委会、物业管理、保洁公司等单位,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长期做好四篇文章的分类工作。做好源头分类文章,建立干湿垃圾家庭分类制度,通过发放干湿垃圾桶、社会组织现场指导、志愿者现场检查等方式对第一道工序进行分类;我做了深度分类收集和运输的文章,先后投入50多万元购买宣传资料、干湿桶、搭建两个垃圾隔间,为实现定期定点分类投放打下了坚实基础。购买10组移动视频探头,由专人进行检查,确保垃圾不被扔出或干扰。写一篇关于激励措施的详细文章。街道把垃圾分类与物质奖励联系起来,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让居民得到实惠,让他们能够继续参与分类。做好严格的检查和监督文章,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会同城管中队,定期检查城市居委会的垃圾分类工作和社会组织承担的项目,并及时协调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分类工作中,要做到“三件事”,即要有活动出席、会议记录和工作照片,以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引入社会组织,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成效。街道在坚持落实主体责任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针对社区居民参与度低、分类质量差的问题,对症下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街道与第三方组织合作推广绿色账户,通过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处理实地考察、酶皂制作、优秀分类家庭走廊展示等丰富活动,不仅普及了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还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居民的生活习惯,增加了居民参与的热情。
二是创新工作模式,因地制宜分类
山水园:商品房小区的“三驾马车”是共同管理的。居委会、行业委员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的合作工作机制已经形成。前期,居委会和行业委员会组织社区建设领导和志愿者到住户中宣传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好处,广泛动员居民积极参与。物业公司应配合公益组织在社区内设立和维护分类桶,并接受分类指导。目前,山水园社区已经建成了分类标识清晰、分类环境整洁、居民具备垃圾分类知识、日常独立分类、分类模式扎实、分类氛围良好的垃圾分类居住区。蒋家桥社区:售后服务社区的党建带路人。蒋家桥社区是整个小区两个网络整合的第一个垃圾分类点,前面提到的所有街道党建方法都在这里诞生。在蒋家桥居委会党支部的大力领导和推动下,蒋家桥社区的垃圾分类参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杜东名人大厦:商住楼垃圾分类模型。鉴于每层楼都设置了垃圾桶,且及时有异味,在“家园党建”的推动下,杜东名人大厦将垃圾分类工作划分为“精细”,并通过精致科学的“刺绣功夫”使之“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