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0字,读完约4分钟
据《劳动日报》报道,针对社区问题准备了体检报告,所有受试者共同“会诊”并开出“处方”,实施后及时评估“疗效”。虹口区昨天正式发布了3.0版的“全邮通”,一套看、听、问、诊的方法,解开了解决社区“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锁。
“周营业额”引擎加速治理
“我没想到社区变化这么快!”密云微信群中的一组照片吸引了很多居民的赞扬。密云住宅区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住宅区,居住面积小,通道窄,停车位少。环境设施已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未纳入区级“美丽家园”改造计划。那么变化从何而来呢?
原来,曲阳街试行了“全岗位通3.0——周工作周转率”。去年4月27日,米一、米二的居委会、行业委员会、物业、施工方首次召开了“周营业额”项目研讨会,结合居民意见,初步确定了整改项目名单。6月下旬,“周营业额”项目开始。经过三个多月的建设,社区更新了大门系统,拓宽了主要道路,重建了健身广场,创造了微观景观,标记了机动车停车位,增加和更换了一些晾衣架,重新种植和绿化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这个社区有了新的面貌。
“周营业额”引擎加速,居委会、行业委员会和房地产“三驾马车”保持同步。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展现了最佳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条件。
“技能通行证”升级为“治理通行证”
虹口区民政局局长耿介绍说,2017年将在虹口区实施1.0版“全岗位通行证”,打造“全科医生”式的居委会干部队伍,实现“技能通行证”,并将在虹口区16个区推广。2018年将实施“全岗位沟通”2.0版,开通61个“非会议服务”和41个“零距离服务”,实现“服务沟通”。今年,在全区209个居住区,我们将积极探索新的机制,让部门围绕社区,帮助居委会解决困难问题,增强基层自治和共治的能力和活力,打造“治理通行证”3.0版。
3.0版是如何工作的?耿介绍:一是开展社区体检,根据《居民区体检报告》定期整理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二是开展审议和协商。居民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行业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居民等主体,在广泛酝酿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全岗位准入”酝酿协商平台确定工作项目。三是推进项目综合,明确各方责任,根据整治项目、建设项目和参与项目的不同特点,制定各种推进计划。第四,实施全员行动,街道通过项目将职能和资源向居民区集中,居委会通过自治和共治的方式实施项目,引导多主体参与。第五,社会评价,通过居民评价、项目评价和社会评价,对治理项目的有效性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工作循环,社区治理更符合民意。
每周实现一个小目标
“全岗位沟通3.0”倡导居委会自下而上提出社区治理的小目标,每周完成一个小目标,每周迈出新的一步,全年迈出新的52步,让人们每周都能在党建的指导下真正感受到社区治理的成效。“管好虹口区的每一个社区”是虹口区推行全员工作模式的最终目标。
为了实现小目标,虹口区建立了一系列的支持和保障机制,包括减负增能、邀请就业、协商联动、成果转化等机制。比如,继续坚持居委会减负增能“一点通”机制,发挥好区居委会减负增能联席会议的作用;将行政资源和社会力量带到基层;建立健全街道、居委会和建筑群体三级社区协商联动机制;街道和居委会建立协商结果的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向社会公开协商和落实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为取得良好效果,居委会将通过居民评议、项目评估和社会评价,牵头对社区治理项目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确保社区资金得到合理、合理的使用。居民也可以通过“全岗位准入”网络讨论咨询平台,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