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6字,读完约3分钟
去年年底以来,位于历史文化区的香德路48弄成为定时接收分类垃圾的试点社区。目前,向德路48弄21户一单元的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100%,准确率可达90%以上。试点项目已延伸至向德路12巷、26巷、36巷和58巷,涉及的居民人数也扩大到100人。其中,91岁的祖母董月英贡献很大。
定点门到门垃圾收集解决问题
“这栋房子已经有将近100年的历史了,我在这里住了60年。”尽管董奶奶已经90多岁了,但她的身体仍然很好,听力和视力都很好。
香德路48弄是典型的现代历史公寓。董阿波的房子又长又窄,当她爬上客厅的榻榻米时,她就能逐渐进入餐厅和卧室。建筑中的木制门框、地板和木制楼梯看起来都很有品味。
然而,尽管街道部分完整,小巷中的空房间非常狭窄。这给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尤其是垃圾分类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如,许多社区新建的智能分类垃圾隔间不适用于这里。香德路48弄的胡同只有五六米宽,所以旁边几乎没有车,居民也有活动的空间,更不用说设置垃圾桶了,连垃圾桶都没有地方放。
这里的居民也很老,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在过去,当他们每天出去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顺便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这样,垃圾就不可能完全分类,也没有固定的倾倒垃圾的时间。
如何找到历史建筑的空空间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契合点?欧阳路街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决定通过定时捡垃圾来解决这个问题。
坚持并改变生活习惯
在新村居委会建设初期,多次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共同治理”。91岁的董亚坡是街道党务大楼“红阳贾伟”的领导人,现已成为居民的“议事堂”。
“在这个10平米的客厅里,老邻居围坐在沙发和椅子上,边喝茶边聊天。”董把奶奶比作记者。
这场关于垃圾分类的讨论已经连续进行了几次,而且也很热烈。最后,建议根据社区的特点,每天早晚在家收集两次垃圾。
董亚波说:“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好处,我们的居民应该支持它。”定期收集垃圾的关键是居民不断改变生活习惯的问题。”最让她高兴的是,老邻居关系非常融洽,他们几十年来一直不受欢迎,而且他们在垃圾分类方面也非常合作。老年人在微信上玩得很慢。如果有人不知道家里的垃圾类型,在微信群里问问老邻居,就会有人马上回答。
这样,经过街道、居委会和环卫收运部门的协商,初步确定了湘德路48弄垃圾收集试点的实施办法:本着方便居民的原则,每天两次从解宝东虹向湘德路48弄定期收集干垃圾和湿垃圾,居民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午8: 30-9: 00和晚上7: 30-8: 00)分类投放干垃圾和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废物每周定期收集一次。
通过分类政策促进垃圾分类
“那些早退晚归的年轻双职工家庭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倒垃圾。只要他们事先把垃圾分类,放在自己门前,其他邻居就会替他们放。我们的老年人经常得到他们的照顾和帮助。”一位老人说。
董阿波认为,老年人在家闲着没事可做。他们可以出去走走,多帮助邻居,感觉更充实。这让王勇这个建设住宅小区的书记,很动情。“过去,年轻人基本上帮助老年人。在垃圾分类方面,老年人也可以帮助年轻人,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欧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延华表示,旧住宅区实行生活垃圾定期定点分类投放,体现了党建在垃圾分类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街道将在居民区推行“家庭党建”工作模式,做好垃圾分类和精细化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