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12字,读完约2分钟
在虹口,一些古老的建筑很特别。在这些建筑里,有一个垃圾管道,位于一个不到3平方米的公共隔间里,穿过建筑。
只要每层楼的居民将垃圾扔进地上的管道门,垃圾就会顺着管道落到一楼的垃圾房,环卫工人会定期清理“垃圾房”里的垃圾。
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但是,由于垃圾管道不能及时清洗消毒,经常造成通道发臭,容易滋生病毒、蚊子、苍蝇和昆虫,这与当今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很难匹配。
如今,随着垃圾分类的逐步推广,四川北路社区旧建筑中的旧垃圾管道面临着“改造”的命运。
让我们来看看四川北部的“吉隆公寓”是如何建造的。
早上,秋龙公寓的徐先生开始在厨房忙碌起来。在清理蔬菜的时候,他把残留的叶子扔进了家里潮湿的垃圾桶。
是的,在吉隆大厦,所有的居民都把湿的垃圾桶、干的垃圾桶和可回收的盒子放在家里。
做完所有的烹饪工作后,徐先生用不同的袋子把干的和湿的垃圾带出门外。
吉隆大厦的垃圾管道设计成蛤壳式,拉动管套上的把手,垃圾就沿着管壁直接从楼上引至一楼的“垃圾房”。
随后,徐先生再次来到底层,将堆积的湿垃圾袋打碎,倒入大楼底部的湿垃圾箱,并将湿垃圾装入旁边的干垃圾箱。一个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教程出现了!
在这个有120户人家的20层公寓里,垃圾管道专门用来放干垃圾,而湿垃圾被居民带到一楼,放进破袋里。
这样就防止了管道中易腐湿垃圾滋生蚊蝇,同时实现了“干湿分离”。
这种秩序的背后是相关部门的努力和居民的团结。
在基隆大厦,还有一个名为“爱的家园”的自治团队。他们向每个家庭分发宣传材料、垃圾桶和垃圾袋,在走廊上张贴与他们有关的公益广告,并组织群众和党员代表在大楼里举行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他们从居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做宣传,让每个人都知道环境卫生做得好,每个人的生活舒适度会更高。
老房子的垃圾管道已经从“历史问题”变成了“垃圾分类”的契机。通过集体实践,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成功提高。这种自我管理值得推广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