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8字,读完约3分钟
日前,四川省武进北路街244号后巷“微更新”改造工程竣工,原有40多米长的百年老街被“升级”为集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社区招待所”,再次显示出新的活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后巷入口处原本斑驳的墙壁变成了海派文化展示墙,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上海的文化元素;建筑的正面延续了原有的纹理,修复了旧建筑,并安装了与其风格相匹配的装饰窗眉,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特征;可以增加新的竹竿式晾衣区和多衣架的网格状晾衣区,有效避免了空居民抢占晾衣区带来的不必要的冲突...
据了解,武进路244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一座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的“毗邻公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住房面积不足,租金收入相当可观,一些居民未经允许在公共后巷设置小房间。多年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整排从外到内13间15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安全隐患突出,卫生环境差。去年初,以“六不”的创建为起点,街道成功地拆除了这些在武进路244号生长多年的“骨质增生”,历史建筑的空公共空间恢复了原貌。
然而,拆除违规行为并不是目的。根除“脏乱”后,如何实现“规划、管理机制、美与温”,实现“拆一片、美与光”?在共青团的协助下,街道借“创意走进社区”的“社会规划大赛”之机,聚集了几位年轻设计师,共同为武进路244号后巷量身打造了一套“微更新”改造方案。
一位负责改造的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着“改造时必须充分考虑普通人的实际需求”的原则,早在方案设计的初期,设计师和居委会干部就上门记录了居民家庭的人口、年龄水平和对改造的期望。同时,通过组织居民代表之间的讨论,帮助居民计算改造后生活方便的“效益账户”,并进一步指导他们对改造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
由于胡同建成较早,在改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新的问题,所以街道根据实际情况立即调整了“微更新”方案,以保证居民今后使用时的安心和舒适。据报道,后巷的所有墙壁原本计划保留,但在施工期间,发现靠近路边竹林的部分有渗水迹象。经过多次讨论,这条街拆除了这一段的所有墙壁,修建了一座高1.2米的新挡土墙,然后在挡土墙上安装了铁栏杆,这也给老胡同增添了一点绿色。此外,考虑到居民的安全问题,在旧小巷增加了智能夜灯和视频监控,以满足现代社区的基本需求。
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城市中历史建筑数量相对较多的街区,弥补“短龄”一直是街道的重点工作。未来,该街将继续开展其他类似的“微更新”项目,通过小巧美观的装修,打造多元化、人性化的空公共客房,不断给居民送去贴心的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