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4字,读完约4分钟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在从青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中,敬爱的老师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感激的。
在第35个教师节之际,普陀教育界传来了好消息。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市金源高级中学张三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在表扬他们的同时,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教师道德。
李岩(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我们常说“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记住使命”。对李岩来说,“做一辈子班主任,学会做一辈子班主任”是她的初衷。在班主任这个特殊岗位上,李小姐已经工作了20多年。她关心每一个灵魂,尊重每一个生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无限的支持,并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
作为班主任,李先生非常重视家校合作,经常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网上家长学校、微信推送、网上直播等方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她还通过教师培训课程和研究项目帮助教师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探索提高教育幸福感的家庭课堂教育策略,努力建立和谐的教育关系。
作为市、区班主任工作的带头人,李女士努力成为一名先锋模范,带领70多名城市学生,注重项目研究,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随着近年来“网络+教育”趋势的兴起,她知道传统的面授教学和借助黑板和粉笔的口碑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她带着工作室学生迎难而上,探索和实践网络时代班级集体建设的策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网上互动、线下延伸、互补的网络环境和成长环境。
刘萍(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这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刘萍喊出的肺腑之言。那一年,她19岁。时光飞逝,现年46岁的她已成为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小组的学术带头人、工作室带头人和兼职教研人员。从教27年以来,她始终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工作,以自己认真、勤奋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师德赢得了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如果我喜欢,我是小学体育教师;于是,对专业成长的不断追求使我不断超越。”。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是刘萍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理念。多年来,她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2010年,她在普陀区建立了第一个小学体育工作室,并组织了以精品教材研究为主题的专题教学研究;2013年,他带领骨干教师开展基于小学体育教材的微课程研究活动,设计了13门微课程,研发了微视频,有效快速地辐射了工作室团队的研究成果;2018年,完成了11个项目的数字化行动指令和教学环节的制作。同年11月,项目报告在《学习报》上发表。
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个人魅力,在八年的工作室培训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在刘萍的带领下不断成长壮大,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通过工作室团队的努力,教师的职称得到了顺利提升。
张(上海金源中学)
上海市教书育人模范、上海市黄金爱心教师一等奖、江西省骨干教师、上海市普陀区专业领导小组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普陀区十四届人大代表...头上戴着一串“光环”的张先生,是金源高中学生心目中的“男神”。
从教三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和践行着“教育要有‘温度’,有‘温度’就容易‘离心’”的教育理念。在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他用“爱”来表达每天工作的真诚和充实,用“智慧”来营造每个学生的生动和风光。充满活力、健康、进取、和谐的氛围是张老师所教班级的最大特色。
在教育实践中,他独创的“严肃表扬,微笑批评”的辩证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戒骄戒躁,稳步前进。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他诠释人文情怀的主要阵地,那么人文关怀就是他建立师生友谊的主要途径。张老师诚挚亲切的信息可以在他的生日笔记本、语文作业本甚至试卷上找到。
只有勤劳、智慧和人文的园丁才能培育出充满阳光、善良和智慧的精神之花。在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道路上,张先生将永无止境。
虽然这些好老师有不同的个性和身份,但他们都有“育人为本”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热爱。他们坚守岗位,努力工作,见证学生的成长和成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
你是否也想起了当年教你唱歌、督促你认可和测试你的公式的老师?多少年后,我们开始偷偷怀念“烦人的”校园时光了吗?你还记得那些年老师告诉你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