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8字,读完约5分钟
描述:在“体检点”,入境人员要经过登记、检测等程序。
自3月17日起,上海市宣布将从境外输入性传染病防控相关措施升级,重点国家从8个扩大到16个,长宁区临时集中“检查点”从此从未消失,长宁区民政、卫生和卫生委员会、公安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为上海市民安心保驾护航。
注册、测试等。都非常高效
3月18日16:03,一辆载有17名乘客的公共汽车如期到达。早在一个多小时前,“值机点”的工作人员纪冠中就收到了工作组发来的大巴已经离开浦东机场的消息。20多分钟前,他开始穿防护装备,准备去见人。
之后,纪冠中和船上工作人员杨璐完成了工作对接。清点人数后,中将带领17人来到室外等候区。
整个室外等候区分为两部分,左侧为行李消毒区,右侧为人员等候区。这是纪广忠当天接收的第三批来自重点国家的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移民,因此全部被临时编入“丙组”。这一数字将一直保持不变,他们的核酸检测样本将被分批送到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
新华社虹桥...室内区域的一边按照长宁区的十个街道和城镇统一编号。在等待期间,移民的行李将暂时存放在这里。行李的主人将在完成登记信息后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在6-8小时后出来,行李将与主人见面,在街镇上车,回家隔离14天。
检测点离室内登记处只有一步之遥,但它是一个室外通风帐篷。整个检测区又分为等候区和检测区,所有座位间隔超过1米。杰森(化名),从加拿大转到美国,是那天的第一个测试者。虽然他只在美国呆了三个小时,但他觉得“这样的谨慎对每个人都有好处。”他直截了当地说,他回来之前看了很多报告,担心在机场要花很长时间,但没想到从出舱到到达“检查点”要花四个多小时,检查点还是很有效率的。
张开嘴,现场的医生把棉签放进杰森的嘴里。在喉咙深处刮了几次之后,整个过程只用了几秒钟。“现在,你可以在旁边10号楼的保留点休息和等待。如果结果是否定的,我们会通知你派车来接你。”
检查点:严格注意保暖
101,102,201,202...整个10号楼临时安装了不同的门牌号。在完成会计测试和抽样后,入境人员将根据不同的到达列车进入各自的房间休息和等待。在室外的饮用区提供一次性杯子。更温馨的是有便餐和小吃。
仙霞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是“拘留所”的医疗保障力量。当记者看到中央党支部书记裴道陵时,他正在和几名医务人员一起安装取暖用油。他告诉记者,这一次,中心派出了一支30人的骨干医疗队,10人一组,每12小时工作一次,分三班传递“体检点”。中心内没有固定前线岗位的其他流动人员将随时值班。
公园入口处的6号楼是纪广忠和他的同事们的临时办公室。当纪冠中在登记处忙碌的时候,他的搭档陈敏杰并没有闲着。除了与浦东机场t1/t2组和虹桥机场t1组对接外,他还必须根据立即获得的核酸检测结果完成与各个城镇的对接,并要求他们及时派车到现场接当地居民。
管理是防止疫情外部输入的必要手段,但“检查点”的温暖也是存在的。作为“体检点”的负责人,长宁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许军告诉记者,与前几天相比,一些无人陪伴的小留学生开始增多。他们会特别关注这些移民。
每天下午到凌晨,“体检点”总是最忙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一辆满载移民人员的汽车已经被放置,另一辆满载移民人员的汽车已经到达。
“既然在这里工作,这就是我们的职责。保住我们的岗位就是保住我们的上海。”许军说道。
忙着转身,老熟人一次又一次遇到“体检点”
19点20分,两批16名移民的核酸检测报告出来了:阴性。他们可以回家了。正当他们高兴地等着他们的街道镇派车来接他们时,医务人员开始进入轮班时间。
长宁区卫生保健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吴琼在现场忙了一整天,见到了两个久违的老同事。“是侬。”“别离我太近。”第一次见面的快乐一过去,吴琼就自觉地与老同事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工作人员都在掉转方向,人力无法安排,部门也在调动,经常不小心碰到熟人。”我在《鸡冠》里看过很多这样的场景。事实上,吴琼也是他的老相识。作为年轻干部,他们经常在不同的场合见面,这次他们是在“拘留所”见面。
话音未落,一名准备去“体检点”工作的干部出现在了纪广忠面前。带着熟悉的声音,他一眼就认出了齐冠中。
“这是注册的8号楼,那里的绿色帐篷是采样区,采样区是等待它的10号楼,我们的临时办公室在6号楼。”纪冠中一边用手机“导航”熟人,一边关注着各组信息。因为从现在到第二天清晨,这将是一个忙碌的不眠之夜。截至3月17日24: 00,长宁区已安置了1710名来自关键国家的移民。
也许,正是有了这个“可靠的哥哥”和“可靠的姐姐”,他们才担心自己找不到提前的路...上海从“小屋门”到“家门”的管理可以做到闭环无缝,可以一次又一次编织上海战争疫症的安心“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