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99字,读完约8分钟
苏州河,潺潺流水,静静流淌,曾经给上海带来繁荣和活力,见证了上海在工业时代的变迁。
苏州河流经上海的河道,全长26公里,流经普陀区的河道长达14公里。因此,普陀段有许多桥梁。今天,边肖将告诉你一些桥梁的故事。看看这些桥是否留下了你的身影和记忆。
长寿路桥
长寿路大桥位于普济路大桥上游约600米处,是苏州河闸上游的第14座桥。长寿路大桥位于苏州河入海口,苏州河由西南转向东南。大桥的方向改变了下游大多数桥梁的南北方向,它是东西向的。右岸与长寿路相连,左岸与天目西路相连。
长寿路桥历史
上海解放后,靠近苏州河的普陀长寿路是上海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劳动人民的聚集地。然而,只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赵广渡口(原名赵广路、天目路)与上海东部的杨浦、闸北工业区和上海北站相连。它依靠渡船沟通东西交通,这严重阻碍了这个重要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出行。
三桥合一
20世纪90年代,为了缓解上海长寿路、天目路和长寿路因道路狭窄造成的交通拥堵,市民出行十分困难。1996年,市人民政府将长寿路和天目路列为“三横三纵”主干道,并将其建成东西主干道之一。长寿路拓宽工程于1996年10月开工,1997年12月17日竣工通车。整条道路加宽后,道路宽度为42-50m,有8条车道,6快2慢,机动车时速为40公里。路中间有一条4-6米的中央绿化带,沿途有9个港湾式公交站和10万平方米的绿地。这样的桥梁已经成为由三座平行桥梁组成的新长寿路大桥,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此,这座桥被命名为长寿路桥。
宝城桥
宝城桥,又名叶家寨路桥,始建于1931年,为木结构。它于1936年被日本轰炸,并于1938年修复。1971年,它被重建并拓宽成一座钢筋混凝土人行桥,自行车可以被推上推下。2009年,普陀区政府对宝城桥进行了景观改造,使其焕然一新。
宝成桥历史
宝成桥位于城市的西部,南临长寿路,北接广府西路。20世纪30年代,在河的左岸有一个大型的崇信纱厂,在河的右岸有一个东华纱厂。工人们住在河两岸的棚屋里,乘渡船往返。1931年,为了方便工人出行,崇信纱厂投资在这里建了一座五孔木桥。因为现在的叶家寨路当时叫宝城巷,所以叫宝城桥。
解放前的宝城桥
拆除和重建
1971年,市政当局决定拆除这座木桥,将其改造成钢筋混凝土桩基,成为苏州河上唯一的双曲拱梁人行桥。这座桥长45米,宽5.1米。
重建前的宝城大桥
2009年,为了迎接世博会,普陀区对宝城桥进行了景观改造。宝城大桥改建后,桥身整体为黄色,人行天桥踏步用红色大理石装饰,桥身墙面涂不规则块面,涂有凹凸感的粉砂岩。桥的两端增加了四个艺术灯柱,改善了双曲拱桥在竖向立面上的单一特征。同时,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它也成为人们视野的焦点。
翻新后的宝成桥焕然一新
曹杨路和大桥
曹杨路大桥位于武宁路大桥上游约800米处,连接右岸的江苏北路和左岸的曹杨路。这是苏州河闸上游的第21座桥。
曹杨路桥历史
1937年,这座桥在八·一三事件中被日军摧毁,随后被修复。1949年3月,在桥的西侧修建了一座5孔的临时木桥,名为曹家渡西桥。原来的桥叫做东桥,后来变成了人行桥。1964年9月,这座木桥因严重损坏而被拆除。1973年春节,危险的西大桥被拆除,一座临时的钢桥被竖立起来供交通使用。1976年,市公路局在东桥建成了第一座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箱型连续梁桥。它于1980年建成并通车。这座桥长323.8米。一旦过河,主跨为46米,桥宽为20米。河中没有码头,桥北的曹杨路被命名为“曹杨路桥”。
检修和更换
1985年,曹阳路大桥大修,钢筋混凝土栏杆和平钢板伸缩缝重建,人行道板更换和铺设,以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泸定路大桥
泸定路大桥建于2010年,是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位于南通市长宁区威宁路天山路以北至普陀区泸定路云岭东路。它于2010年2月11日建成并通车。这座桥长491米,宽27.1米。它有两条车道,一条非机动车道,两边各有一条人行道。
泸定路桥的巨大变化
北岸的泸定路不仅是一条小路,而且只穿过苏州河南端的云岭东路。南岸的威宁路北达苏州河的长宁路,但它只是天元化工厂通往苏州河码头的一条工厂道路。
重建和现状
长丰生态商务区二号滨江绿地原是上海试剂总厂所在地。现在,“上海游艇俱乐部”已经建成,厂房已经改成会所,码头也在河边重建,这也是一个拍摄婚纱照的好地方。
通用试剂工厂所在地
站在泸定路大桥上拍摄下游,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北路大桥到泸定路大桥的河流比较平缓,上海国际龙舟邀请赛曾经在这条河上举行过。
彰化路桥
苏州河上的彰化路桥是连接“中远两湾城”和市区的桥梁。2000年,彰化路大桥由最早的渡船改造成木桥,再改造成水泥桥,再改造成钢筋混凝土中承式吊杆桥。
彰化路桥历史
上海解放初期,虽然当时上海经济还很困难,但市政建设资金十分匮乏。然而,市领导看到,广大工人不得不乘轮渡上下班,北郊的农民不得不把食物送到市区,这不仅费时,而且不安全。经常有太多的乘客掉进水里,于是他们开始修建一座宽约4米、长50米的7孔木桥,名为桂花路桥,以解决这一迫切需要。
1988年的彰化路桥
拆除和重建
由于“桂花”一词显示了对少数民族的不敬,1957年随着原迪化路更名为乌鲁木齐,桂花路更名为彰化路,桥名也改为彰化路桥。
彰化路大桥夜景
20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社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有关部门决定拆除狭窄的旧桥,重建新桥。它不仅拓宽了桥面,满足了行人和车辆的需求,也满足了海峡两岸居住群体发展的需要,将大桥建成了一座实用、美观的景观桥梁。它于2001年9月建成并通车。虽然桥没有加长,但加宽到24米,宽度增加了75%。此外,还采用高耐蚀性的新材料,在照明、装饰等方面进行美化。
江宁路桥
江宁路桥位于市中心,南连江宁路,北连广信路。江宁路和江宁桥的两边都在普陀区。
江宁路桥历史
20世纪20年代末,闸北地区有许多工厂,商业逐渐繁荣,交通急剧增加。戈登路(现在的江宁路)位于苏州河北岸的中央造币厂。由于水路运输的不便,经常需要桥梁。
建造时的原始中央铸币厂全景
20世纪20年代中央铸币厂的位置
过去和现在
民国18年,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在附近修建了一座5孔木桥,名为造币厂桥,俗称洋店(银元)厂桥。经过多年的失修,这座木桥遭到了破坏,车辆驶过,桥梁摇晃。1938年4月,木排架简支梁桥在旧桥以西约20米处重建,全长50.62米,宽5.49米,底标高7.08米,极限荷载h-8吨。它改名为江宁路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水运
江宁路桥于1996年被确定为危桥,旧桥于2012年3月前拆除,新桥于2012年4月开工,主体结构于2012年11月竣工,交通于2012年12月恢复。
今天的江宁路大桥
西康路桥
西康路大桥是一座连接西康路南侧和广府西路北侧的人行天桥。西康路大桥建在原来的轮渡站。1981年建成时,是一座重力桩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它长48米,宽4.4米,一旦穿过这条河。西康路大桥是苏州河闸上游的第17座桥。
西康路桥的历史
苏州河流经西康路大桥,那里有一个叫清水湾的河湾。南岸有一块突出的土地叫半岛,那里有一个小木船渡。1900年,公共租界工商部修建了一条路,名叫小沙渡路。当时,许多中外企业在小沙渡的南北两岸建厂,华生电风扇厂是中国第一家电风扇厂,江苏制药厂在南岸,阜新第三面粉厂建于1914年6月在北岸。一个农田村庄很快变成了工业集中区。1943年,小沙渡路正式更名为西康路。
小沙渡路老照片
阜新第三面粉厂老照片
重建和修复
20世纪90年代,上海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只能供行人使用的西康路大桥已不能满足交通需求,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其功能难以大幅度扩展。因此,镇平路大桥已新建,江宁路大桥已改建,西康路大桥已修复,以继续方便行人交通,发挥景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