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43字,读完约11分钟

改革开放40年来,普陀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征程中,作为城市建设者,要立足本职,抓住机遇,为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推动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力推进城市道路交通建设

普陀区素有“上海西大堂”之称,一直是上海西部陆路交通的主要通道。在过去的40年里,普陀区的城市道路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立交桥建设、铁路线和铁路道口拆除、环路和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重大改造和建设,完成了从平面交通到立体交通的大跨越。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沪宁高速公路入城。沪宁高速公路普陀段于1996年竣工,入城路段采用高架道路形式。镇北路立交桥有五个上下坡道。沪宁高速公路(普陀段)入口段建成后,将成为连接上海与江苏等省市的陆路交通门户。

内环高架道路普陀段于1993年建成通车。内环路建成后的初期,道路交通效果明显。1997年,中山北路(武宁路)南侧地面道路交叉口的匝道内侧增加了一条右转至武宁路的机动车道。1999年,中山北路与金沙江交汇处增加了两对上下坡道,加速了交汇处的车辆分流。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中环高架道路于2015年通车。中环路是上海的一条封闭的环形高速公路,位于内环高架路和二十条外环高速公路之间。它是上海四环高速公路之一,普陀区全长约7.3公里。

外环公路一期工程于1998年竣工。外环路是上海的一条全封闭立交桥高速公路。区内有镇南路出口和曹安路(双向)出入口。

沪嘉高速公路建于20世纪80年代。胡加高速公路建成后,终点位于祁连山路。1992年,随着该地区的扩大和郊区边缘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计划拓宽和重建镇北路和文水路。1993年,市政府决定将胡加高速公路从祁连山路延长至镇北路,全长300米,宽50米,双向四车道。同年1月开工,12月竣工通车。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九路七桥一坡道”。“九路”包括武宁路、曹安路、镇北路、广信路、大渡河路、宁夏路(金沙江路开放工程)、祁连山南路、新村路和铜川路,“七桥”包括武宁路大桥、广信路大桥、曹杨路大桥、长寿路大桥、凯旋北路大桥、大渡河路大桥和镇北路大桥。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武宁路拓宽工程。1994年,污水综合处理工程一期工程——武宁雨水泵站开工建设。武宁路(中山路-普雄路)埋有一条直径2400毫米的超大型排水管道,机动车道加宽30米,非机动车道加宽4.5米。1995年3月,武宁路东新路口的人行天桥被拆除。1996年初,为配合沪宁高速公路入城建设,对武宁路中山路至兰溪路路段进行了拓宽改造,埋设了雨水、污水合流管,并在道路中间增加了绿化带。机动车道宽度由15米拓宽至30米,两侧增加4.5米宽的慢车道。2001年,武宁路大桥再次扩建。长寿路至东新路的道路将同时拓宽改造。到2003年,武宁路是一条横跨苏州河、中山北路、曹杨路、兰溪路和大渡河路的南北主干道,宽度为39-64米,是全市79条主干道之一。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曹杨路拓宽。1994年,曹阳路拓宽工程开工建设,这是该区第一个由市、区政府组织实施的城市道路工程。它从南面的苏州河曹杨路大桥开始,向北至桃浦路铁路上海西站(原镇如火车站),1996年全面建成通车。经过拓宽改造后,道路宽度增加到32米,沿途有6对汽车停靠站。水、电、气、通讯管道的铺设基本满足了未来10年公路沿线经济发展的需要。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长寿路拓宽工程。早期,长寿路最宽的路面只有24米,最窄的路面只有10米。道路通行能力低、驾驶条件差成为制约上海西区交通的主要“瓶颈”。长寿路拓宽工程始于1996年,1997年通车。它已成为一条宽40-60米的主要交通道路,整体绿化面积达2万平方米。10尊造型独特、风格各异、富有现代气息的雕塑矗立在全长2.76公里的长寿路上,体现了长寿路的文化品位。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大渡河路开通了。大渡河路于1995年竣工,全长4827米。南北方向为二级交通道路,南起广府西路,北至桃浦路。全线连接金沙江路、怒江北路、梅川路、梅岭北路、武宁路、北石路、铜川路、止川路、桃浦路交叉口。该段下埋有1800-2400 mm直径的超大雨水管道和中小型污水管道,分别属于镇西排水泵站和铜川污水输送泵站的服务范围。开通工程将原有的大渡河路与9个路口连接起来,有利于车辆的分流和疏散。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配合轨道交通建设

自1997年以来,上海已先后建成7条穿过普陀区的轨道交通线路。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居民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道路拥堵得到缓解。当时,中原梁万城地区和曹杨新村地区人口密集。考虑到这些地区居民出行方便,在区领导、建设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有关部门在原规划基础上增加了3号线中潭路站、7号线兰高路站和11号线枫桥路站。2005年后,普陀区先后通过了3号线、4号线、7号线、11号线和13号线,提升了区位优势,方便了区内居民出行。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工程东段于2015年底通车。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主动推进,反复沟通协商,共同解决了市区的重点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征地和土地复垦等任务,加强了建设过程中相关事项的牵头协调。年内,共召开了200多次专题会议和协调会,为长寿路、武宁路、隆德路的试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春节后,轨道交通14、15号线在普陀区开工建设,作为上海“三横三纵”北通道的新项目,普陀区已经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4号线是城市西北至东北的一条主要的水平快速公交线路。普陀段有5个车站,线路全长约5643米。轨道交通15号线是城市西部的南北切线,普陀段有8个车站,总长约9438米。14号线、15号线建成投产后,将为普陀区长寿、东信、曹阳、镇光、桃浦、大渡河路沿线居民带来极大便利,对镇儒副中心、长丰生态商务区等重要区域的开发建设形成强大支撑,为中心城市和重点建设区的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沿线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创造宝贵机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排水系统的改造

在早期,城市排水管道被合并(一个管道用于雨水和污水),这污染了环境。泵站也建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排水能力小,当降雨量超过20毫米时就会积水。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污水量约为每天490万立方米,其中190万立方米经过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处理,约300万立方米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黄浦江、苏州河等河流,严重污染了河流水质。因此,从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对处理方案进行了研究,通过截流收集污水。经过简单处理后,浓缩后排入长江。由于项目规模较大,所以分阶段实施。项目一期主要治理苏州河城区段,设计日干流污水输送能力为140万立方米。自1984年10月以来,合流项目一期工程进行了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1986年11月,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成立了污水综合处理项目建设部,为项目实施做准备;1988年3月,联合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同年8月,第一个子项目正式启动;1993年12月,主体工程供水完成。到1995年,平均每天截获106.87万立方米干污水。市政府在抓紧一期合流工程组织实施的同时,还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相关配套工作,对部分工厂内外的下水道进行了改建或新建,并将直接排入苏州河等河流的污水纳入一期合流工程管道系统。合流工程一期工程的完成改善了苏州河的水质,为进一步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面整治苏州河水环境奠定了基础。该项目是上海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市政工程,也是第一个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际招标和建设监理的市政工程。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河流整治

苏州河是上海的重要河流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了又黑又臭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苏州河全线被污染。市区河段一年到头又黑又臭,鱼虾不见了。海峡两岸的环境都很混乱。苏州河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系统,以及水动力不足。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开始研究苏州河的污染控制。1988年,对排入苏州河的污水进行了一期污水综合处理工程。1993年投入运行,日截污量140万立方米。在此基础上,苏州河环境的综合整治始于1996年。苏州河整治工程历时11年(1998-2008年),总投资约140亿元,基本完成了苏州河环境的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后,普陀区苏州河、桃浦河、彭越浦河、镇如岗河的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其他中小河流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在苏州河合流污水处理过程中,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精心组织,积极协调,满足了主体工程的需要,做好了处理工程内电、水、通讯等各种管线的搬迁工作。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该地区的河道整治与苏州河合流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同时进行。镇如岗一期整治工程(广信路桥至中山北路四号桥)于1993年7月15日正式开工,并于当年12月8日竣工验收。改造后,镇如岗黑臭消除,水质改善,环境美化,上游水位下降,排水顺畅。1.4公里长的广信路桥至徐家汇大桥的水位下降了近1米。镇如岗治理二期工程是一项集水利、市政、环保、环卫和区域改造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工程范围为曹杨路桥、复兴桥至铜川路桥。项目实施后,周边地区水环境将得到改善,防洪排涝能力将得到提高。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总长度15.5公里(含普陀段10.3公里)的桃浦河治理工程。桃浦河是普陀区的主要骨干河流,也是苏州河的一条支流。改造工程范围包括木渎港、西樵河和桃浦河,木渎港南端通向苏州河,桃浦河北端与枣庄河相连。经过整治,河流水质得到改善,沿岸绿色景观基本形成。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我们还加强了曹杨环邦的改造工程。曹杨环帮是普陀区曹杨新村的一条环形封闭水道。它位于上海老城区的腹地,周围是建筑,居住着10多万居民。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极高。过去,由于大量的城市污水和垃圾注入造成的污染,城市周围的水又黑又臭,沿途的环境很脏。在治疗之前,它是上海市中心一条著名的臭水沟,周围的居民深受其害。随着水生植被的恢复和良性生态系统的建立,水生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形成了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河流湖泊水质逐步得到改善。到目前为止,水质进一步改善,从三级到四级,接近三级。水体的透明度始终保持在底部,水体始终保持着水草清澈的稳定状态。2005年,该项目被评为上海市“河流生态修复优秀示范工程”,被周边居民誉为“水下森林”。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公共管道建设

从1995年到1996年,普陀区储气库数量增加到5个。大渡河路新建两座储气库,每座储气库容量为30万立方米。随着整个地区城市建设的加强,该地区燃气管网的发展越来越完善,煤气化在新的住宅小区得到充分实现。老巷彻底淘汰了煤球炉,实现了气煤气化。它还规定,家用燃气灶必须配备熄火保护装置。1998年,上海居民燃气的气化率达到了燃气全气化的目标。

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2001年至2002年,为改善普陀区的城市景观,合理利用原框架空线走廊下的土地,结合市电网规划,在区内相关部门和上海电力公司供电公司的协调下,由市供电公司负责将西部220kv变电站连接至大渡河路和镇北支路。普陀区在上述各区域建设了一座35kv电站,以满足曹阳、万镇、芝香地区电网改造和建设发展的用电需求,并为35kv电站的建设提供了L块土地。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普陀区着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9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