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28字,读完约5分钟
今年12月10日,上海市长宁区成家桥街成为上海第一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的街道。42个社区的生活垃圾全部分类并定时投放,42个单元全部实现垃圾分类,7条商业道路沿线的194家店铺全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上门收集。
垃圾分类是一种新时尚,但也是一个老问题。成家桥街为什么领先一步?记者的走访发现,除了完美的系统设计之外,上海人最引以为豪的“刺绣”精神也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查看现场区域是否干净且无垃圾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程家桥街上杭新村社区。楚清多雨,阳光下的社区干净整洁。没有垃圾,也没有垃圾桶。
在社区的中央,在一排四色垃圾隔间前有一把椅子,一位穿着志愿者背心的老妇人正坐在阳光下看着她的手机。垃圾房上画着每天扔垃圾的时间:早上7:00-10:00,下午5:00-晚上8: 00。
这位70岁的老妇人名叫杜玉口,是该社区40多名垃圾分类志愿者之一。她告诉记者,最多有80多名志愿者,随着垃圾分类的逐渐普及,志愿者也不多了。每个人每周都换班,今天轮到她了。
“现在大家都习惯了按时扔垃圾,分点非常省力。我们只是帮助注册和刷绿点。”杜玉口告诉记者,目前的形势来之不易,开始时确实很艰苦。
“上航新村是街上最早的试点社区,也是最困难的社区。我们一开始就认为,如果在这里取得成功,晋升就不成问题。”成家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张远对杜雨口老年人口的“困难”也有同感。
张远告诉记者,上航新村共有332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旧的售后公房,另一部分是新的商品房。“物业费要比这差好几倍,所以有必要把垃圾一视同仁,而且有很大的反对意见。开始时,70%的居民不同意。”另外,由于社区里有很多年轻人,工作时间是不规律的;房客很多,所以很难统一认识。可以说,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选择最难突破的点,信心从何而来?张远认为,除了完善的系统设计,关键在于人们的努力。“社区的干部和党员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可以说,上海的‘刺绣’管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听故事,翻垃圾袋找到“主人”
说起去年10月开始垃圾分类试点的日子,54岁的居委会主任朱拿出了40多本分类账,每本都充满了故事。
记者打开一个分类账,里面的第一页实际上是一个被撕碎并拼写出来的外卖清单。朱告诉记者,很多居民起初并不配合,所以他们同意把他们安排在固定的时间。许多人花时间扔垃圾。垃圾房关闭后,他们把它扔进了绿化带。
“当我早上起床时,社区里到处都是垃圾袋。这个快递员就是我们从一个乱丢的垃圾袋里翻出来的。”朱说,为了找到垃圾袋的主人,她从垃圾袋里翻出了一张撕碎的清单,走到门口根据上面的地址进行劝说,终于赢得了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有许多类似的故事。因为它靠近机场,所以社区里有很多空游乐设施。由于不同的时间表,一些空游乐设施经常在午夜扔垃圾。朱·剧雪,带着志愿军的党员,蹲下身,终于抓住了“当前”,也就是空的三个姐妹。
“那时候,有几个小女孩脾气不太好,劝也没用。我会告诉他们你们都是空姐妹。你的部队和我们是政党联盟。如果你这样做,单位肯定会不同意。”朱说,当时有几个小女孩气愤地跑了,但没想到半个小时后就回来了。“他们答应配合垃圾分类,不让我去单位反映。”朱笑着说,“其实是吓到他们了,但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我们真的去单位反映了,我们写了一封表扬信。”这不是陌生人。后来,空三姐妹中的一个成为了志愿者。
询问关于经验废物分类的“五套”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居委会的干部和志愿者动了脑筋。
这个社区有很多租户,很难管理。居委会干部反复跑周围的房地产代理商,最后签订了租房合同,必须把垃圾分类;“绿色积分”奖励,每月一次进入社区,年轻人不感兴趣,社区通过第三方介绍自动售货机,并可以刷“绿色积分卡”购买小点心和饮料,受到居民的欢迎;为了更好地促进垃圾减量,居委会为332户每户建立了“垃圾档案”,一户一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儿童暑期社会实践被居委会盖章后,居委会动员孩子们成立“红领巾先锋队”、“小手牵手”做成人工作...“刺绣”的精神是细致的,赢得了居民的心。
上海航空新村、机场新村成功试点后,成家桥街道及时总结经验,引入垃圾分类“五定”工作方法:定期确定各社区垃圾箱的开放时间,定期投放垃圾,定期运输垃圾;定点,垃圾箱室已升级并指定为垃圾运送点;分类,严格按照上海标准进行生活垃圾“四分类”;指定专人,招募“两网合作”人员和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并做好箱子管理和值班工作;设置系统,确定账号注册、志愿者招募与培训交流、数据分析、减量公示、志愿者坚守巡逻等八项工作制度。
随着制度的完善和“刺绣”精神的发扬,垃圾分类逐渐覆盖了成家桥街7条商业街沿线的42个社区、42个单位和194家店铺。在张远看来,每个社区、每个单位、每个商店都可能有不同的情况,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垃圾分类实际上是“人”的工作。"只有当工作下沉时,垃圾才会被分开,社区才会变得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