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09字,读完约2分钟
据长宁区报道,来自菲律宾的王选荣是上海荣华小区“中外公民协会”的外籍委员。她已经在中国呆了30多年,她在上海国际社会的日常工作就是推动文明倡议。
王旋荣说,她的父母是菲律宾华人。她第一次接触中国人是在她5岁的时候。与其他没有中国背景的外国居民相比,她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相对比较自在。
作为上海著名的国际社区,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荣华小区吸引了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3万人,其中57%是外国人。传统的社区工作方式在国际社区中“习以为常”,所以有一个国际性的“中外公民会议厅”。
澳大利亚、菲律宾、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委员王力可·宣荣6人。他们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并积累了很高的知名度。社区居民也喜欢和他们打交道。
王是全职妈妈。除了做“外国议员”,空业余时间,她还“兼职”教外国居民汉语。她也热衷于分享“生活经验”。中国的移动支付和共享自行车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不需要带现金来买食物,来回骑自行车也很方便。”
里卡多来自西班牙,也是“中外公民协会”的外籍成员。他负责收集邻居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反馈给公厅讨论。
里卡多说他会说英语和汉语,这使他成为邻居之间的“润滑剂”。当中外邻居发生摩擦时,他们总是向他寻求帮助。
从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时候,我就不会说这种语言,现在我可以用流利的普通话和人们谈论热门电视剧。里卡多开玩笑说:“阿拉也是上海人。”他说,在上海的20年里,他目睹了这里的变化,越来越喜欢这个城市。
自2014年成立以来,“中外公民商会”已成为上海荣华住宅区的国际名片。无国界社区服务是打开外国居民心扉、增进中外居民感情的关键。
60多岁的人大代表王在与外国居民打交道时并不害羞。见面、拥抱和亲吻脸颊的西式问候已经司空见惯。
谈到“外国议员”,她感到很感动:“中西居民更像是一种互补,中国文化在社区活动中令外国居民着迷,反过来,外国居民在垃圾分类方面的环保经验也值得中国居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