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002字,读完约18分钟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长宁区再次被授予“全国安全建设先进区”称号。给人们安全感就是给他们成就感。长宁区一直致力于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安全和法制环境最好的地区。
近年来,长宁区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上海市安全示范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些荣誉都是“安全长宁”系统工程的成果。长宁区将专项治理与制度治理、法律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紧密结合,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和安全建设的各项措施,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社会化和法制化。
科学规划,建立良好的背景
有形的精品城市在前景,无形的安全建筑系统在背景。平安长宁拥有一套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包括立体化、信息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精细化、专业化的真实人群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全要素、全行业的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体系。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三最”问题,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两抢一盗”等犯罪活动。辖区内可预防的“两起抢劫”和住宅盗窃案件逐年减少。自2013年以来,共组织实施了83个(次)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和安全建设实践项目,持续开展年度治安重点区域滚动排查、挂牌和整改,突出治安问题和高发住宅区。截至2017年8月,辖区内110次报警数量同比下降近20%,重大刑事案件破案率达到100%,刑事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1.3%,破案率同比上升16.9%。长宁区有192名社区警察,他们与185个居委会、2万多名安全志愿者和1.2万多个监测探头组成了一个无形的安全防控网络,探索社区“安全指数”的评估和发布机制。在他们的努力下,长宁区的入室盗窃案件数量同比下降了11.6%,而“三车盗窃”案件数量同比下降了27.1%,电信诈骗事件时有发生。
在为实际人群和特殊人群服务方面,长宁传统的“三防”(民防、物理防御和技术防御)发展为“第四防”——心理防御。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络点”,该区建立了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街道和城镇心理服务工作站——居民心理健康服务点的“三级平台”,并组建了由13名专家和700多名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由终身享受国务院补贴的人员牵头。引进国内首个情绪管理支持系统,为居民,特别是特殊人群和“三失”人群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一对一”心理支持
依托全市安全生产运行领导小组平台,长宁市继续推进“补缺点”、“五违四要”专项整治,建立全市“大安全”体系。坚持科技与诚信的“两轮驱动”,控制关键零部件、关键商品和关键行业的“三个关键点”。例如,该地区112个人口密集场所应完善应急预案,针对中山公园商圈等重点部位加强与地铁、轨道交通总队等市政管理部门的对接,建立和完善城市一体化联动联合物流机制,探索“人力+技术”风险动态监控和实时预警模式。
以法治为先导,善用法治促进和平
“法治”是“和平”的先导和保障。以“和平”为特征的城市地区必须善于运用法律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昌宁立足于应对新的经济常态,确保区域发展,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高区域法治水平,努力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长宁法治首先制定并发布了《完善区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责任分工方案》,依托与华东政法大学合作的优势,在原有调解网络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大学调解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10个涉诉、涉访、涉校行业和专业调解平台的实质性运作,构建了“1+2+3+x”的区域化,全区70%的冲突通过专业平台调解解决。
在专业支持下,长宁区率先实现了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与全市医疗责任保险机制的无缝对接,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领域人民调解平台,深入开展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律师事务所“三对”活动。
还有基于项目的运作:在法院为律师建立调解工作室,在参与诉讼的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调解工作室,推动在警察局建立调解工作室,完善基于项目的“三音联动”机制。政府购买调解服务一般在整个地区的所有街道和城镇实施。司法部和市委领导视察长宁区东虹桥法律公园时,对区域调解制度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多方参与,建立一个“命运共同体”[S2/]
社会善治离不开多元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动员公众参与和平建设是长宁的一大特色。长宁正在建设一个“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有责任通过区域、社会和公共协调来建设和平。
在“凝聚力工程”的平台上,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整合治理,共同参与社会治理。长宁区注册的社会组织有578个,每万人中有8.6个以上的社会组织。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政府每年出资3600多万元,向公众公开招标,重点支持解决矛盾纠纷和为特殊人群服务等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安全建设,涌现出禁毒母亲工作室、宋海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加强预防和减少犯罪专业社会工作者建设,建立全市首家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站,1480多名注册志愿者为特殊群体服务,覆盖8000多个特殊群体。
基层力量和资源是平安长宁建设的重要支撑。长宁区按照大系统设置了平安创作室、信访调解室、人事管理室和治安室,进一步拓展了劳动争议调解和精神病人监护的功能。进一步规范小区综合管理工作站、社区警务室、小型消防站的外观标识、内部设置、工作规范和人员配置,加强安保总监和调解总监队伍的专业化和专业化。完成并匹配强大的社区警察团队。党员社区警察都是居民区党组织的副书记。试点党外社区民警兼任居委会副主任,完善派出所联系居委会制度。65名领导分别联系了145个治安综合治理小区。
来自社区、街道、单位和行业3大类48个领域和行业的近5万名志愿者组成了长宁区“平安背心”团队。这个群体占整个地区实际人口的6%,已经建立了一个大规模预防和治疗的监护网络。长宁区率先在全市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和执法保障基金,充分发挥基金的社会属性作用。自成立以来,该基金已表彰了120名勇敢者和319名在执法中受伤者。
[平安长宁亮点] (截至2017年8月)
长宁区作为全市110个报警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区之一,110个报警数量同比下降近20%
重大刑事案件侦破率达到100%,刑事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1.3%
结案数量同比增长16.9%
打击3000多名犯罪嫌疑人
[社区安全]
长宁区有192名社区警察,他们是在居民区之间穿梭的“预防专家”:
每周至少五天半,在夜间和周末进行巡视,并制定错误的时间和灵活的工作制度
定期组织治安防范宣传,定期举行治安情况通报会
他们与185个居委会、2万多名平安志愿者和1.2万多个监测探头一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安全防控网络,努力为全区835个住宅小区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入室盗窃案、“三车盗窃”案和电信诈骗案分别下降了11.6%、27.1%和44.9%。
[街道安全]
除了派出所巡警,你还可以在长宁区的街道上看到武警部队,如特警、特种机动队、军警联合巡逻。严格执行重点区域“三分钟”现场处置工作计划,有效提高了街道警察出警率和管理率:
街头警察每天巡逻5000多公里。街头警察每天审问2000多人,并在关键地区停留600多分钟。今年以来,全区巡逻警察已抓获1000多名犯罪嫌疑人(互联网上的9名逃犯)。
[交通安全]
长宁区共有道路139条,交叉口333个,总里程189公里,包括内、外环高速公路、三纵三横干线路网、下沉隧道等重点区域。为了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和有序,长宁交警责无旁贷:
单个警察每天的平均巡逻里程超过24公里,单个警察每天处理20多起交通违规事件
警察平均每周加班近5小时
自2017年以来,全区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18%,死亡率同比下降60%;全区110个拥堵报警和110个违章停车报警分别下降了17%和51%,消除了170多个交通安全隐患,有效提高了道路交通效率和交通参与者的收益感。
[消防安全]
长宁区是上海为数不多的设有两个消防中队的中心城市之一。2017年,长宁区消防队共举办了16场消防讲座,培训学员1300多人,督促整改隐患近600处,同比增长17%。
据统计,2017年,长宁区火灾数量和直接财产损失分别同比下降4%和39%。35人获救,财产损失价值2832.3万元。
[背景]
平安指数
量化安全感
2015年10月,长宁区第一期“平安指数”在“长宁区公安工作大数据管理平台”上发布,首次定量呈现了影响居民安全感的因素。到目前为止,这套指标已经发布了八个周期,已经成为衡量辖区安全建设成效的重要尺度。
除了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等基本保障外,人们最大的需求是安全。如何量化安全性?这需要一套客观的指标。上海市长宁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表示,“平安指数”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概念和统计方法,将不能直接计算的统计描述指标值转化为可以直接计算的统计指标值,并对每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得到综合评价值。根据分析结果,对安全状况及其水平进行了分析。
“安全指数”以居住区安全建设为研究对象,识别和选择直接或间接影响居住区安全的各种要素。索引项目由人口状况、公共安全状况、预防状况和环境状况四个方面的22个子项目组成。居民区“安全指数”的数据来源包括区综治办、共青团委员会、公安分局、司法局、人口办公室、禁毒办等。通过“综合指数法”和“效率系数法”相结合的统计计算,得出所有街道、城镇和居委会的综合“安全指数”值。
“平安指数”每季度发布一次,根据其数值对各街道镇和居委会进行排名,为区、街道镇政府提供辅助决策依据。2016年,长宁区天山街的评价得分相对较低。根据2016年第四季度天山街的“安全指数”,天山街的“安全指数”也在全区十大街道和城镇中排名最后。今年,天山街不断加强治安环境薄弱居民区的整治,提高“重点管理、重点关注、重点关注”人员的来访率,完善公众热线举报内容的整改和调查,切实加强居民区人民防空和实体防御建设。一季度,“安全指数”比上季度增长9.52,跃居全区十镇第三位。
平安指数是区域综合治理成效的反映。长宁区将其与居民区、基层党政干部、社区民警的奖惩挂钩,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此外,平安指数还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应用,比如关注区域一体化建设,比如将平安指数的研究和建设成果应用于房地产、医院、校园等的安全建设。拓宽平安指数的应用领域。
区域化大调解
矛盾和争议的多样化解决方案
长宁区东红桥法律服务园整合、推进和发展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1+2+3+ⅹ”(一个中心、两个两翼、三级网络、八个平台),多种调解力量相连,区域资源整合联动。
长宁区整个大型调解系统是按照“以区为专业,以街为基础”的原则设计的。在区级设立大型调解服务中心,将投诉调解和来访调解两大主翼平台连接起来,延伸到交通、物业、医患等专业行业的调解平台,使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社会调解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辖区内的智力资源被吸收到区域调解的系统平台中,充分发挥了律师、法律志愿者、专业机构等社会组织和力量的作用,为区域调解系统的功能建设服务。近年来,大调解制度培养了40名明星调解员或调解带头人,也使一批调解社会组织脱颖而出。
区诉调解对接平台和区访调解对接平台是区域调解制度的“两翼”。长宁率先在街道和镇一级实现了人民调解信访代理制度。2003年,建成中国首个“投诉与调整对接中心”;2016年,在区信访接待大厅设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搭建了信访对接平台。这两个平台使得诉讼或信访案件中的一些纠纷能够通过第三方调解组织得到解决,有效地节约了司法和行政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司法和行政工作的效率。例如,90岁的戴奶奶遭遇拆迁纠纷,多次上访,经调解人耐心劝说,最终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探访和调解中心委托专业律师帮助老年人以最快的方式和最有利的方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他们的需求,并帮助老年人获得住房和搬迁补偿,从而圆满解决冲突。
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道(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是长宁传统的三级人民调解网络,也是全区调解工作的基础。长宁区有185个居委会,10个街道和镇委员会,1个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和260多名专职人民调解员。
通过部门间的大力合作和社会力量的通力合作,长宁成立了10多个专业的“ⅹ”调解组织,将人民调解引入校园、劳动仲裁、消费者保护、妇女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等其他行业。形成多主体参与、共同解决矛盾的良性工作模式。2017年,在ⅹ平台的基础上,成立了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逐步建成行业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孵化基地、各类调解资源联动枢纽、案件受理和调度指挥平台、人民调解员专业培训基地。
长宁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理赔的联动。2013年,患者龚在医院死亡,患者家属认为医生未采取有效措施,要求医院赔偿70万元。双方随后在赔偿金额上产生了分歧。医疗调解委员会介入调解后,立即启动了当年9月刚刚落地的保险与调解对接程序,实行了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最终,医患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
从被动变为主动
海外人事管理中的“服务第一”
长宁是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人士的家园,他们是“国际精品城市”重要的“国际化”背景。多年来,长宁不断创新海外人员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融入上海,在长宁生活和工作。
各职能部门和乡镇坚持“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努力实现海外人员“基地清晰、情况清晰、管理扎实、服务周到”的综合管理目标。海外人士非常注重自己的生活隐私,不愿意随便接受家访。有些人甚至不明白在他们的生活区看到穿着制服的警察。社区民警在业余时间穿便装参加涉外社区的文化活动,促进海外居民对中国式警务的了解;所有家访和邀请都将提前预订,以示尊重;分发多语种的“警民联系卡”和“警察提示”,提高海外人员的守法意识。
没有“文化”、“公益”、“社区治理”这些关键词,海外人士就无法在长宁社区生活。长宁社区善于以文化活动和特色服务为载体,营造开放、融合的氛围,增强海外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让他们自觉参与、关心和建设社区。
文化是弥合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最好方式。虹桥街荣华居委会作为中国第一个涉外居委会,管理着古北新区,享有“小联合国”的美誉。经过20多年的探索,荣华居委会建立了俱乐部文化、节日文化、外来文化、慈善文化四大主题的“文化凝聚力工程”,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服务、带动、团结中外居民。
海外居民愿意参与公益事业。区公安局从社区招募志愿者,成立了一个翻译小组,涵盖20多种不受欢迎的小语种,志愿为警方提供翻译服务。2016年8月,成家桥社区成立了全市首个外国人安全志愿者团队,让外国人为社区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社区治理中,基层注重倾听外来居民的需求,凝聚他们的智慧。CPPCC连续六年邀请在长宁工作和生活的海外人士参加CPPCC会议,并举办专题研讨会,将外国人的参与从“听”扩大到“说”。新华街邀请社区海外居民参加社区代表会议,参与“社区人民最满意、最有影响力”的实践项目推荐和街道机关作风道德评价。
社会化治理
探索禁毒服务的新模式[/s2/]
做好禁毒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宁区创新“共同管理、综合政策”的社会化组织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和实践社会化药检管理服务新模式。目前,长宁区是注册吸
吸毒人员总数增长率从2013年的65.4%下降到今年的2.8%,这是区委提出的“逐步实现地区吸毒人员零增长的目标”。
根据法律法规和全市禁毒工作的要求,长宁区禁毒办等18个委、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了区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报告制度,明确了成员单位、街道镇、企事业单位、相关社会团体和居民委员会的禁毒工作职责。
辖区内有一个基层禁毒母亲志愿服务队。相关部门已经在上海市长宁区谯周将这支基层志愿者队伍发展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禁毒母亲,并计划组建区禁毒志愿者协会和分会,进一步深化禁毒工作的社会动员机制,培育和壮大禁毒社会力量。
协会、工作室、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在政府和吸毒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和纽带。目前全区共有37名禁毒社工、12名单位志愿者、32个共建单位和296名注册个人志愿者,每个社工都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每个社工至少有8名志愿者协助他们进行帮教。
为了给社区吸毒人员的基本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长宁区正在进一步推进区内首创的“四药联动”基本医疗保障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吸毒人员因经济困难无法得到治疗(康复)的问题。对于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基本上应该“尽力保证”。自2009年以来,继续坚持为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每人每天提供10元医疗费用和4元交通补贴的做法。
为给禁毒工作社会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持,长宁区将吸毒人员动态综合信息数据库纳入区内真实人口信息系统同步建设,以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关键字段),建立覆盖全区真实人口的信息数据库,整合吸毒人员发现、登记、帮教动态信息,实现与“劳动、民政、医疗保险、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五大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推进由禁毒社会工作者、居委会干部、社区综合协调员、社区警察等共同参与的群体式“电子访问日志”机制。,实现吸毒人员基层信息的动态更新,大大提高吸毒人员的服务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