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8字,读完约3分钟
根据长宁区新闻:编者按:对公众来说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信誉,二是关怀服务。司法部启动公证制度改革后,上海公证部门迅速采取行动。一方面,加强了从程序到实体的制度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公证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它广泛利用信息技术,简化流程,主动提高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近日,《法制日报》记者深入基层,感受到这些可喜的变化,并撰写了一系列报道《上海公证在行动》。
从“最多跑一次”到“根本不跑”,这是上海市长宁区公证处最近做出的承诺。“这是在吹牛吗?”一些不了解内幕的人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因此,《法制日报》的记者去调查了。
今年7月,司法部办公厅正式下发通知,要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开展公证“最多运行一次”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公证改革。长宁公证处是试点单位之一。据悉,在试点工作开展之前,公证处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社区服务来简化流程。
“我想做委托公证。我需要什么文件?”
“请提供你和委托人的身份证明、药材委托合同……”
在长宁公证处信息中心,公证员小刘正和住在天山街的沈先生进行了视频通话。
"请看看,这些是材料吗?"沈先生把准备好的材料在镜头前一一展示,让另一端的小刘核实。
据悉,长宁区公证处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远程视频咨询服务,成为全市首家使用网络技术办理业务的公证处。
“丢失和放错地方的文件一直是各方遭受苦难的根源之一。事先咨询和确认尤为重要。”公证处副处长陈明勋说,远程视频通话不仅可以方便证件的验证,还可以避免市民多次去公证处的麻烦。
吴女士发现需要公证的结婚证找不到,她几乎崩溃了。公证员小吴了解情况后,通过互联网将吴女士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发送到长宁区民政局。十分钟后,民政局将吴女士及其丈夫的结婚证送回公证处...
“公证有时涉及很少使用的文件。一旦丢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相关部门重新发放文件。”长宁区公证处副处长李训民告诉记者。
为此,长宁区公证处与全区众多政法单位、业务部门和专业机构建立了网上信息共享平台。如果您需要补办您的证件,可以直接与相关部门联系。
在长宁区新井村,公证员小谷敲开了许老伯的门,许老伯看到来到门口的公证员,非常感动。
由于年事已高,他两天前给公证部门打了电话,想对他的遗嘱进行公证。然而,他的腿残废了,出去不方便,所以他想去六公里外。徐老伯差点退缩了。
了解情况后,长宁区“公证社区服务队”为他提供了专门的上门服务,于是出现了第一个场景。
公证员上门为老年人公证遗嘱并不新鲜,但在长宁区,“公证服务走进社区”已经成为长宁公证处精心打造的品牌工程。目前,公证处平均每年积累了30多项上门服务,受益者超过300人。
“有了现场服务,人们就能意识到‘不要跑一次’。随着“一次办最多”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将继续创新公证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为人民、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利益和便利。”陈明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