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5字,读完约4分钟
4月18日,记者从长宁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现场会议上了解到,自去年10月以来,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两网合作”整合全面启动,今年内长宁将完成1150个垃圾箱的分类改造,共推进“两网合作整合”309个点。同时,结合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项目,长宁今年将重点推进生活垃圾自觉分类、定时投放的源头分类模式,覆盖全区共404个垃圾站。
生活垃圾分类定时投放,即居民自觉、自愿、独立地对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分类,并按规定时间投放到垃圾收集点。在记者走访期间,发现依靠志愿者、鼓励人们想出“妙计”、提高激励能效、引进专业技术等“四大法宝”在推进居住区垃圾分类方面相当有效。
在徐红社区的花园里,居民们用废弃的塑料瓶来种植蔬菜。
长宁区绿化市容局局长胡刚在推介会上表示,“两网融合”通过箱式管理者辅助分类的过渡模式,提高了干湿垃圾和可再生资源的分类质量。目前,中华山庄社区、虹桥街爱建小区、程家桥街上杭新村、仙霞新村街徐红社区居民参与率均超过95%,交付准确率超过98%,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超过50%。
去年10月,徐红社区率先试行生活垃圾定期定点分类。经过三个多月的宣传和推广,今年2月底,当社区开始全面定期定点分类生活垃圾时,很多居民在短短一周内就养成了分类的习惯。实施两个月后,社区居民生活垃圾主动破袋率达到95%,干垃圾减量达到50%,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达到60%。
徐红社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王树红阿姨从1997年起就住在这个社区,她告诉记者,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个社区的居民早就习惯了“堆积一大包”的生活垃圾,不管是湿的还是干的,都扔进垃圾桶。试点项目启动后,王树红和其他30多名居民区志愿者组成了专门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在社区党员骨干的带领下,在每天7:00-10:00和17:00-20:00两个定期送货时段,轮流现场指导居民。志愿者还创造了朗朗上口的短语,如“干和湿应该分开”、“可以出售和出售”和“湿垃圾应该打破袋子”,以帮助居民快速记住分类方法。
徐红社区垃圾分类员戴启月展示了社区垃圾分类台账。
戴启月和社区里的另一个垃圾分类员陶桂兰一起布置了垃圾箱。
为了获得准确的分类数据进行分析,徐红社区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记录”等三个台账,分别记录常住居民和外来住户的日常扔垃圾参与率和准确率。去年年底开始在社区做垃圾分类员的戴启月拿起分类账,每天6小时的送货时间里,他要对居民送来的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和终检。“一开始,许多居民分不清哪些塑料纸盒可以回收,哪些不能。经过指导,每个人在一两个星期后就学会了。”
此外,以徐红社区为例,社区内的两个垃圾桶在试点分类前已经进行了改造,分类标志更加清晰。增加了垃圾分类员休息室,在垃圾箱旁边安装了水桶、天篷和照明设施,以方便居民放入。据悉,今年长宁区投入约3050万元进行垃圾箱分类改造,投入约1780万元进行源头分类点管理指导,进一步推动居民主动分类。
虹桥街荣华住宅区的自助垃圾桶。
垃圾分类促进了社区环境的显著改善,在推广过程中,长宁区还对五类垃圾分类中存在“先天不足”的居住区进行了梳理,如高层住宅采用管式垃圾桶、里弄住宅采用开放式垃圾桶、道路沿线住宅采用无垃圾桶、住宅采用压缩机处理生活垃圾、高档商品房每层或每栋楼均采用垃圾桶。
在虹桥街,管理部门根据辖区特点,梳理出公房、商品房、军人社区等三类居住区的七个共性和难点问题,并逐一找到解决办法。例如,售后公有住房居民具备一般住房条件,但群众基础扎实;高档商品房一般都有落地垃圾桶。只要居民有强烈的法治意识,推动垃圾依法分类是非常好的;虽然涉外商品房的党员很少,骨干很难动员,但很多台湾和日本的居民都是支持力量。街道和居民区应善于转化利弊,帮助垃圾分类。
记者了解到,到今年年底,长宁将有66个住宅区实现自觉定点分类交付,8个住宅区已完成试点。胡刚表示,对于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三类“主要垃圾”,长宁将坚持“三企三模式、三运输方向、三处置点”的“三线”收运模式,力争从根本上消除混装混运问题。与此同时,长宁区还计划提高生活垃圾有意识、有规律分布的居住区“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标准,从现有的3元材料100分提高到9元材料100分,鼓励居民继续提高垃圾分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