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6字,读完约3分钟
描述:虹桥街荣华小区邀请国际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展环境壁画活动
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房屋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特征,单一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社区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长宁区围绕“国际精品城市”建设目标,以刺绣精神开展社区分类和治理工作,形成了合理区分住房类型、明确梳理治理难点、准确配置公共服务、有效对接社区资源的治理格局。它走上了现代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新路,既体现了长宁的特色,又回应了群众的现实需求和良好期望。
只有“准确定位”社区,社区治理才能“对症下药”。自2015年以来,长宁区率先发布了《关于推进居住区治理体系的分类指导意见》,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居住区的“三清一策一指引”,即问题需求清单、社会资源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分类治理策略和分类治理绩效评价指引。一方面,它增加了人民满意度在评估中的权重,同时,它增加了资金保障,赋予了居民委员会更大的自主权。
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弄堂总理”都知道,不同类型的社区,街道干部的工作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在旧社区,已经形成了与熟人邻里相处的模式,而居家是街道干部了解居民、解决问题的必备技能;然而,在国际社会中,这套方法不一定适用。如何聚集白领居民参与活动,参与社区自治,也要求街道干部创新传统工作方式。
基于这种情况,长宁区将居委会类型划分为售后房、商品房、涉外房、旧房和安置房五种类型,并分类推进社区治理。
例如,售后住房设施陈旧,物业管理不到位,老年人口、低收入等困难群体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社区治理突出“安全有序”的目标,通过实施“老龄化”改造和“无违”居住区。创建和安装电梯,实现民生微更新,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普通商品房社区突出“礼貌与和谐”的目标,发挥行业委员会自律沙龙等自治组织的作用;涉外商品房社区突出“多元融合”为治理目标,制定居民公约,创新涉外社区联系服务群众,整合共治资源开展文化融合活动;老洋房社区名人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但也存在设施陈旧、物业管理欠缺、移民混居等问题。社区治理突出“传承与包容”的目标,挖掘和尊重社区的历史传统,加大对老别墅的保护和利用,推广“管委会”、“路管委”等工作模式,弥补物业管理的不足,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拆迁安置房社区以“睦邻友好”为治理目标,注重鼓励有影响力的群众担任居委会或行业委员会成员开展群众工作,发挥居民间的亲情纽带作用,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
分类治理为不同类型的居住区提供了不同的“钥匙”,促进了社区治理的不断升级和精细化、科学化。在此背景下,长宁小区也积极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批新的优秀社区工作方法,如洪初小区的“郭萍”工作方法,华苑小区的“五人”工作方法,新井八村小区的“一站两圈八韵”工作方法,泰安小区的新“三解”工作方法,北洪小区的“一厅三会”工作方法。荣华小区的“一体化”工作方式被评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社区工作方式之一。
正是这种刺绣精神,一天一天地绣出了社区治理的新画面。2019年,长宁区成功申请创建以“优化社区分类治理,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为主题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居住区分类治理名单模式”成功获得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荣获全国十佳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