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3字,读完约4分钟
根据长宁区的说法,具有美学功能的木屋看起来就像一个垃圾桶,小蚯蚓和宠物粪便结合成肥料...近日,上海垃圾分类报告单发布,长宁区排名第二,周家桥等29个街道和城镇获得最佳。日前,记者走访了位于长宁区周家桥街的中山公寓和大家园社区,破译了“状元状元”背后的高分策略。
创建一个“小木屋”并引入蚯蚓堆肥
走进中山公寓,记者一眼就找不到垃圾桶和箱式房子。经过仔细搜索,他看到了隐藏在绿色植物中的世界。大量垃圾桶的翻新费时费力,空的空间有限。在中山公寓居委会书记陈长春的提议下,“木屋”作为一个临时的过渡点诞生了。
描述:小屋
“如果你不能做一个大盒子,我们就把它做小一点。”陈告诉记者,“(小屋)应该放在一个让住户满意的位置,还要考虑美观。”由于条件限制,“小屋”无法用湿垃圾打破袋子,中山公寓定制了脚踏式垃圾桶,以避免住户手脏了没地方洗的尴尬。
图片说明:脚踏式垃圾桶
为什么选择“小屋”的形式?陈解释说,大多数居民不忍心破坏漂亮的木屋,但是垃圾桶乱放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在保持客舱整洁的同时,它也吸引住客按照四大类的要求准确送货。”木屋不同于随意放置和移动的垃圾桶。木屋的设置使居住者产生视觉冲击,进而产生一种仪式感。垃圾不是放在桶里,而是放在一个固定的垃圾房里,不能随意处理。
为了解决不文明的宠物饲养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也为了回答居民对宠物粪便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的质疑,中山公寓采用了“蚯蚓堆肥”的新方法。社区内共设置5个蚯蚓堆肥区,就地解决宠物粪便。
图片说明:蚯蚓堆肥区
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十间小木屋是中山公寓从零星不定期交付到定点交付的第一步。社区“分两步走”最大限度地缓解矛盾:定点、定时、源头准确分类后,实行真正的集中配送——拆除10间木屋,只保留改造后的大板房。
杨姬叔告诉记者,社区已经引进压缩机压缩低密度的干垃圾,以节省空的房间。近期计划引进可生物降解设备,使“湿垃圾不会离开居民区大门”,压缩站改造成“小屋”的放大版也将提上日程。
干垃圾也会打破袋子
可回收垃圾按材料细分
大家园居委会书记杨福迪负责三个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在总结了前两个社区的经验后,最晚实施垃圾分类的大家园新城社区做得最好。
在要求干湿分离的同时,大源新城为垃圾分类的“大考验”设置了“附加问题”,要求居民按照材料对可回收垃圾进行细分,包括玻璃、塑料、纸张和金属“四大类”。另外,为了避免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混扔,大家也提倡干垃圾的破袋便于检查。
描述:细分的可回收垃圾箱
杨没有想到的是,居民对大源小区的高标准、严要求的接受程度比预期的要高。每个人都不反对对可回收垃圾进行细分。相反,他们觉得自己的社区领先于其他社区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此外,居民委员会也在寻找有能力的人,带头进行“垃圾再利用”和“废物再创造”,编织洗过的旧毛衣,并把它们变成手套和帽子御寒,为独居老人和社区贫困灾区带来温暖。它不仅宣传“绿色生活”的概念,而且实践公益。杨说:“这样做的经济效益不会很大,但我们重视社会效益。”
描述:用垃圾制成的装饰花和拖鞋
早上7点,三名绿色志愿者站在社区角落唯一的垃圾投放点。考虑到晚上人流大而集中,居委会又安排了一个人。在确定了物业的主要责任后,保洁人员也积极加入了垃圾分类的战斗。当每个居民扔垃圾时,志愿者会登记他们的门牌号,记录跟踪信息,并监督居民是否参与分类,是否正确分类,是否自行破包。跟踪的目的是使宣传没有死角,教育有针对性。杨告诉记者:“如果你知道哪个住户不太好,通知他到居委会来,否则我们就上门进行宣传教育。”
图片说明:垃圾分类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