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55字,读完约9分钟
苏州河作为见证上海发展的母亲河,曾经有过“黑臭的历史”。经过漫长、艰难、意气风发的几年治理,水体发生了质的变化,河流生态环境逐渐恢复。随着沿海工厂的搬迁和棚户区的拆除,新的高层住宅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绿道景观带、跨区域桥梁、滨水空房和创意公园的建设也给苏州河带来了新的面貌。辉煌的70年,为新时代而奋斗!苏州河正朝着成为一条安全、生态、景观和人文河流的目标前进!
从“臭臭的河流”到“绿色丝带”[S2/]
苏州河曾经有过“黑色”的历史:“50年代洗米洗菜,60年代洗灌溉,70年代洗黑臭,80年代洗鱼虾。”
20世纪20年代,苏州河成为一个工业聚集地,大量纺织、面粉、粮油加工、机械化工企业和居民生活用水被乱排,苏州河变得浑浊难闻。从那以后,上海的人口增加了,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随意排入苏州河,水质逐渐受到污染。
1920年,苏州河部分河段出现了黑臭。到1978年,上海的整个苏州河都被污染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苏州河一度成为“臭河涌”的代名词,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这间接影响了上海的投资环境。
描述:著名的黑白分明的风景(源网)
1984年搬到苏州河沿岸居民区的任阿姨告诉记者,过去,长宁环卫码头每天处理的垃圾堆积如山,垃圾和粪便经常直接倾倒在河里,河水发黑,河上有一层油。沿河散步的味道让人无法忍受。“那时候,苏州河边的房子是给你的,你不会想要的。”
这条河又黑又臭,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整体形象。当时有个笑话说,孩子们应该用中国书法写字,不要买墨水。你可以沿着苏州河舀一勺水,用中国书法写字。
描述:1997年12月16日上午9点30分,上航107号客轮启航,这是苏州河强家角轮渡的最后一趟航班。乘客脚下的苏州河依然如墨。(来源:网络)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上海先后实施了苏州河三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经过十多年的改善,苏州河干流的黑臭已经完全消除,区域水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水质变得清澈,鱼虾又回来了。
2011年10月24日上午,一艘挖泥船在外白渡桥苏州河口建造。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作为苏联第三阶段的重要工程,提前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该工程从周振北路开始,止于外白渡桥河口,全长16.367公里。(张海峰照片)
苏州河“两湾一屋”段改造前后对比。其中,占地8.6公顷的孟卿花园于2004年7月竣工并开放。它是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之一,集园林绿化、科普教育和水环境整治措施于一体,体现了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城市的科学发展观。(邵建平摄)
描述:1966年、1979年、2006年和2016年的苏州河(局部)
2018年,苏州河第四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苏州河及其支流水质和城市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苏州河综合功能得到加强,建设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目标取得进展。
泥沙疏浚工程是“苏联四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嘉定黄渡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中试底泥处置基地,从苏州河四个断面采样的底泥放入生态土壤管道系统堆场进行脱水,污泥经无害化处理后回用,剩余的水收集后返回河流。
解放后,上海的工业发展迅速。由于当时缺乏整体的环境意识,苏州河的生态资源被无情地滥用,导致河水长期失去自净能力。幸运的是,上海市政府及时启动了苏州河治理工程,开展了截流支流污水、搬迁卫生码头、疏浚泥沙、清理水面等工作。逐步进行,新的生态形势逐渐显现。
苏州河长宁段清爽的河岸线就在你面前。
搬迁工厂和拆除棚屋从“较低的角落”跳到“较高的角落”[S2/]
苏州河沿岸这片沃土上诞生了大量中外工厂,其中长约10公里的苏州河长宁段是上海民族工业和教育的摇篮。这个地区以其相对集中的历史背景而闻名,曾经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20世纪20年代,由民族实业家建立的纺织、化工和机械制造工厂相继在河边建成。著名的有天元化工厂、第21棉纺厂、第10钢厂热轧车间等。随着20世纪90年代工业转型升级,许多工厂搬迁和退休,留下的工厂和仓库要么被拆除,要么被遗弃。
描述:20世纪80年代郭敏第21工厂前的长宁路,右上角的第21工厂正门,右下角的第21工厂东门。(资料来源:地区地名办公室)
描述:瞬间,一个雕塑站在长宁路上
1998年,“21厂”拆除后,上海华城、虹桥滨江花园建成。工厂紧邻苏州河,西侧建有公共绿地“虹桥滨江公园”。入口处竖立着一尊雕塑“瞬间”。这座雕塑是根据第21工厂女工拍摄的照片创作的。女工围兜上的“上棉二十一厂”清晰可辨,给后人留下难忘的回忆。
描述:天山路芙蓉河路口的天元化工厂,现为仁恒滨江花园小区(来源:网络)
天元化工厂位于天山路500号,被誉为“中国第一氯碱厂”,是国家工商企业吴创办的“天”系列化工企业中最大的一家。产品包括烧碱、液氯、盐酸、聚氯乙烯树脂和漂白粉,分六大类十八个品种。然而,工厂也是一个“大家庭”,容易受到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液氯车间的氯气储罐位于天山支路和天山路的交叉口(工厂关闭前,芙蓉河路还没有开通到长宁路),那些黑色的大储罐就像毒气弹一样挂在周围人的头上。工厂里发生了许多泄漏事故。上世纪末,天元化工厂迁至金山区漕泾新厂。
天元化工厂厂区呈凹形,从天山支路延伸至天中路。凹陷处夹有上海汽车修理五厂和上海钢铁十厂的热轧车间及其职工住宅天元村。工厂搬迁后,整个基地一起规划建设,建成了仁恒滨江花园和天山滨江花园两座高档建筑,水城路也进行了扩建。
描述:仁恒滨江花园小区(照片:姚志康)
苏州河沿岸的棚户区也是连绵不断的:北宫家寨东侧(仁恒滨江花园、芙蓉河路)是“苏北”(现虹桥新天地);长宁路1895弄棚户区李家门;高家巷(现玉屏南路560巷)西侧为“解放里”;林家寨(遵义路)西侧为“小河南”...
描述:古北路两侧的周家桥与旧棚屋相邻(照片:郑惠国)
描述:从同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古北路两侧的周家桥(照片:姚志康)
描述:这个棚户区令人费解。照片中,一家人的屋檐挨着邻居的阳台栏杆。这个“屋檐下的晚餐”在上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展览中展出。(来源:网络)
描述:周家桥街杨家寨(现春园楼)一户胡同人家的生活场景。(照片:郑惠国)
描述:20世纪80年代,在长宁路方格朗西段,简称“范溪”,违章建筑者占据了人行道。(资料来源:地区地名办公室)
照片说明:30年后同一批的新外观。图中的交叉口是康宁路和长宁路的交叉口,左边是范溪,右边是董藩。(照片:姚志康)
1998年,市政府提出了“三至五年改造上海365万平方米危旧房”的目标,简称“365”。
以周家桥街为例,截至2004年,共拆除危房22栋,搬迁18600多户、5万人,新建住宅16个,安置22360户。
1998年开始的“365”旧改革使周家桥从“较低的角落”跳到了“较高的角落”[S2/]
苏州河两岸桥梁众多,包括曹杨路大桥、华正路大桥、凯旋路大桥、中山路大桥、强家角路大桥、古北路大桥、泸定路大桥、北洪路大桥和祁连山路大桥。
为了打造更加开放的滨海空空间,实现滨海需求的交流,苏州河长宁段将新建8座桥梁,即白宇路桥、水城路桥、丹巴路桥、老镇北路桥、镇光路桥、云岭路桥、泾阳路慢行桥和广顺北路桥。
规划新增朱家浜、景宗港、凤岭绿地码头、曹家渡码头四个旅游码头。
绿色小径照亮了美丽的海岸线
随着长宁区苏州河健身步道(华正段)的开通和试运行,江北路桥至双流路5.6公里的苏州河健身步道已经竣工。初秋,从早到晚,人们漫步在健身小径上,杨柳摇曳,凉风习习,格外惬意。更舒服的是苏州河的河景,河水静静流淌,波涛汹涌,有时鸟儿会拍打河水,飞得很远。
住在花园小区的周老伯回忆起七道路修建前的样子,说这里没有铺面路,到处都是杂草,都是泥。有些人站在防洪堤上钓鱼,这很危险。
如今,我们家门前建起了塑料人行道,修起了防洪堤,种上了绿色植物,我们可以一边锻炼一边欣赏河边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苏州河变得美丽,人们的心变得明亮。
健身路径建设前后的比较[/s2/]
虹桥滨江公园的亲水绿化带风景宜人,空空气清新,吸引着众多居民前来锻炼。
美丽的家园需要每个人守护。许多社区位于苏州河岸边,各相关街道已组织社区居委会组建河道和道路保护分队,以保持路段人行道的良好环境。
每天早上和晚上的部分时间,志愿者将检查他们管辖范围内的人行道,告诉并提醒居民不要在人行道上钓鱼、滑冰、遛狗、乱扔垃圾或制造噪音。以党的建设为指导,推进新时期文明实践,“走雷锋”行动正合时宜!
苏州河长宁段的山水画是一条绿色、动态、安全的苏州河,贯穿着一条线,给人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印象。“苏州河印象”正成为一张美丽的城市名片,向世界展示海派的精致魅力,苏州河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