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9字,读完约4分钟
如何进一步满足辖区内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让普通人在家中共享真实美好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何识别民生需求的“脉搏”和大众服务的“点”,让中外人士在这里工作更快乐,生活更方便?
经过调查,红桥街道党工委和办公室认识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街道不仅要保持基础和底线,而且要高质量和精致化,以社区为基础。长宁区委区政府在民生领域提出的“优质+平衡”工作目标的关键是走好、完成这扇门的“最后一英里”。
针对虹桥街的传统居住区、涉外居住区和商业区,经过多年探索差异化服务供给,分别建成了老年服务中心、古北市民中心、hong空厅、党群之家等公共服务载体。然而,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老年人提出条件完备、质量良好的公共服务资源仍然相对较少,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古北市民中心。“如果你能在Ala家门口享受到各种高质量的服务,那就更好了!”在3%的街道登记人口的民生需求抽样问卷调查中,居民对公共服务、文化生活和家庭社会治理的需求也位居前列。
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依靠区委、区政府在住房资源、政策支持、试点投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并以建设“家园前沿”公共服务载体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一个围绕普通百姓的“服务综合体”——一个更好的生活服务站,整合区域服务资源,根据不同地区居民的不同需求配套一套民生服务项目,让更好的生活一站式享受。
根据场地条件和资源下沉情况,场地具备养老、文化、法律、医疗、便民、志愿服务等日常服务功能,同时配备生活服务大篷车、下沉旧服务点、时间银行、共享书店、垃圾分类绿点交换点、丰志愿服务站、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等综合服务项目,开辟各项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据调查,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尤其受到社区居民的关注,仅次于就医和服药的健康需求。为此,街道为每一个生活更好的服务站提供“标准”的老年人膳食,解决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饮食问题,选择优质的食品供应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服务细节,让老年人既能享受美食,又能享受“人情味”。例如,该街与长期从事白领午餐服务的供应商合作,根据适合老年人口味的模式开发营养菜单和做饭,这种模式因其高质量和低价格而非常受欢迎。
“现在我们可以在不离开社区的情况下吃‘老餐’,而且我们不用担心‘购买和燃烧’。幸福指数很高!”69岁的潘阿姨住在长虹社区,她对此印象非常深刻。目前,虹桥地区有6个老年人餐饮服务点和1个老年人餐桌联盟单位,今明两年至少增加9个餐饮服务点,逐步实现区域覆盖,探索“移动餐车”、“互联网+餐桌”等新服务,保障老年人在餐桌上的快乐。
虹桥,尤其是古北地区,国际化程度很高。在“全球城市发展背景下深化国际社区治理”专题调查中,街道发现,国际社区居民和跨国公司员工具有不同民族、文化和需求的形态特征,在政策解读和本土化服务方面有突出需求。
有鉴于此,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街道探索在孤北市民中心美好生活服务站设立“三合一”社区综合窗口,即海外人员服务站、海外人才聚集服务站、移民融合服务站,围绕国内外人员和海外人才的工作、生活、融合提供专业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为满足需求,服务窗口有12个境内外业务,包括10个咨询服务和2个可完成的业务。一次受理、一站办理的服务,让国际社会中的中外人士一个接一个地“赞叹”,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多地参与社区治理。
红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玉昂说,一枝一叶总是与形势相关的,基层是群众的家。助餐食品不可口,服务不方便,服务不满意。老百姓直接感受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居民的担忧和忧虑是我们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积极响应群众需求的“最大公分母”,用最脚踏实地的“脚”来衡量街道工作的“缺点”。要推动美丽社区的建设,必须坚持一件接一件,年复一年,做到方便、精确、精细。倾听民意,开拓思路,以国际超大城市的视野和胸怀努力工作,增强人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