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2字,读完约5分钟
“喂,你是陈XXX吗?我是北新泾街道防疫智能系统的工作人员。你今天的体温是多少?”
2月20日上午9点,正在家中接受观察的陈女士接到了街上的电话。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个电话来自人工智能企业iFlytek开发的北新京智能医疗助理出站平台。一个聪明的语音助理用温柔的女声记录了陈小姐那天的体温和健康状况。
2019年4月,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成为中国首批“人工智能+社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之一。上海发展壮大的神兰科技、科达讯飞、林明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将尖端技术延伸到普通百姓的家门口。
疫情爆发后,这些本地人工智能企业首次以最新、最实用的技术产品支持社区,给普通百姓带来了便利,释放了基层干部的压力,对过去一年的“ai+社区”建设成果进行了“集中测试”。
移动市场随时待命
在新井六村生活了27年后,张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一幕:男人、女人和孩子站在小区的主要路边,一个接一个地在两个位置的远处排队买菜。
同日上午9时,一辆标有“美田爱流动食品市场”字样的中型货车驶入新井柳村小区。不一会儿,听到这个消息的居民在十米外排起了长队。
当张排队的时候,他看着贴在车门上的“菜单”,拎着一个装满“战利品”的袋子。张对旁边的居民说,“没有必要在整个过程中走出社区。虽然食品农场种类不多,但价格优惠,而且非常新鲜。”
这款蔬菜配送车源自神兰科技于2018年6月推出的人工智能手机零售产品,融合了手纹识别、机器视觉和自动结算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用户可以通过绑定支付宝扫描码和输入手脉信息来“刷手开门”,上车购物,下车付款,实现免费购物和自动结账离车。落户长宁区的人工智能“独角兽”还与长宁美天食品农场合作,扩建了名为“芭堤雅”的“人工智能送餐车”,为上海所有居民区提供了一个“随叫随到”的移动食品农场。
智能语音高效跟进
在第一批口罩被购买和注册后,新井七村小区的书记龚估计了每天需要通知的居民人数:预计一天最多可以超过170人,所有的通知都应该在早上到位。这让她很担心。如果一些居民联系不上,错过了购买时间,怎么办?
这种担心很快被一个叫做“智能语音输出”的系统打消了。科达讯飞(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赵翔告诉记者,北新泾街道在“ai+社区”的建设中,与长宁区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合作,引进了科达讯飞智能语音呼叫系统,供家庭医生用于社区慢病患者的日常健康随访。疫情爆发后,IFlytek迅速调整了两个新系统,一个用于面具注册,另一个用于家庭观察者的跟踪。"基层干部反复呼吁的负担减轻了."
现在,每天8: 30,龚都会清点当天在小区里能买到口罩的居民,并在9: 00准时将名单发到街道邮箱。工作人员将每个小区发送的名单依次导入北新泾街道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点击“一键通话”按钮,系统将根据名单开始逐户进行语音通话。10点,当第一轮语音通话结束后,工作人员开始根据通话时长进行人工筛选。
“通话持续时间超过50秒,表明对方可能有疑问,需要再听一次;在不到10秒钟的时间里,这个电话可能会被挂掉,成为一个广告电话。”除了系统显示的“断开”号码外,上述不同通话时长的号码也会反馈到街道。这时,刚过11点,居委会干部还来得及在当天下午前完成电话通知的“追尾”。
自2月8日以来,智能语音呼叫也被应用于在关键地区对来到上海的人进行孤立的观察。原来居民委员会干部一天两次的电话问候被智能电话接管了。IFlytek提供的语音模板可以识别问题场景和反应,包括体温、发烧和咳嗽。
“社区大脑”感知的隐患差距
疫情的防控也触动了更多本地人工智能企业投资相关产品和项目的研发。
2月19日,三名来自北新泾街道重点区域的家庭观察员佩戴了一只智能手镯。手链的功能非常基本:监测体温和锁定位置。“这样,家庭观察员就不需要反复报告他们的体温,居民干部也不必担心居民离开他们的家。上海林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旭明告诉记者,从创意的萌生到这款智能手链的研发完成,只用了4天时间。戴上手镯后,家庭观察者可以随时通过下载相应的应用程序并将其绑定到手机上来检查自己的体温。
长宁区北新泾“人工智能+社区”建设中,依托产业集聚优势,着力构建企业、社区、居民良性互动的人工智能应用体验生态系统,吸引林明、不屑、微创等人工智能企业落户或成立新公司,探索智能社区可持续自我造血机制。
在这样的机遇下,朱旭明成为了北新泾街“社区脑”的开发商。他告诉记者,“社区大脑”是指将智能社区的医疗、生活、文化、体育、商业、政务和安全等“七大新事物”梳理成数据,然后对看似混乱的数据进行重构。在第一轮面具登记中,街道将收集到的居民信息导入到“社区大脑”中,改善了辖区内的实际人口数据,改善了居民小区对回沪居民的精细调查,为基层干部释放了更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