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58字,读完约7分钟
据《长宁区新闻》报道:3月17日凌晨5点刚过,长宁区虹桥街道网格化中心主任蒋早早地打开了手机,查看前一天晚上从海外回到上海、开始在家中独居的居民的信息。据街头微信工作组称,机场最后一次登记信息是在凌晨4点。就在蒋醒来的前几分钟,居委会干部把前一天晚上来上海的最后一位海外居民送回家,并反馈了该组居民的登记信息。
然而,前一天晚上的人员转移并没有就此结束。姜海军要做的是检查每一个返回上海的海外居民的登记信息。从航班号到到达社区的时间,在上海的地址等。,一切都很好。“不能有任何错误。”直到早上6: 50左右,前一天晚上的统计数据才得出结论。此时,浦东机场的早班航班已经陆续降落在机场。
3月6日,上海启动海外重点国家回沪转移运输后,虹桥街接待了530多名来自重点国家的中外居民。继3月8日海归第一个小高潮,3月13日和3月17日重点国家名单扩大后,拥有2.6万多名海外居民的虹桥街,也在为防止海外疫情传入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不断完善和巩固基层防疫的重要闭环。
描述:虹桥街道网格中心
[I]“在线+离线”形成一个闭环
下午4点,刚从小区回到街道网格化中心的蒋赶紧打开平板电脑查看街道“一网统一管理”平台的后台数据。“我刚接待了4个人,包括2个日本人。”江听了服务员的汇报,稍稍松了一口气。自3月13日上海将重点海外国家的数量扩大到8个以来,海外居民从虹桥街返回上海的“接单金额”从每天下午6点开始上升,直到半夜24点才从峰值回落。
自2月下旬以来,虹桥街作为上海海外居民(尤其是来自日本和韩国的海外居民)最密集的地区,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海外归国人员的挑战。此时,街道网格化中心和“一网统一管理”平台已成为防疫控制“闭环”中的重要关卡。在这个过程中,街道网格中心通过一个无形的“网”锁住了每一个返回上海的居民的踪迹。
姜海军告诉记者,当遇到需要转移到转移点的居民时,电网中心首先联系了车上的工作人员。“联系一次,到了社区联系一次,送到社区再联系一次,到居委会干部那里登记。把人送回家,然后再联系他们。网格中心的每一步都必须记录下来。”为什么这么琐碎?"如果你错过了一个人,却送错了一个人,这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在“线上+线下”人员的清晰信息和上海居民返乡基地的清晰把握背后,虹桥街从电网人员到基层居委会干部一天24小时忙碌着。蒋介绍说,从3月9日开始,电网中心开始试行24小时值班制,中心有6名男同志“带头”承担夜间值班任务,凌晨3、4点接载需求正常。
描述:在涉外社区入口处设立了回沪登记点(舒舒摄)
3月8日,虹桥街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高峰,人们返回上海。一天之内,90多人返回上海,仅集中运输车辆就出动了10次以上。在那一天,基层干部和社会工作者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无论是在街道网格中心,还是在日本人和韩国人居住最密集的荣华住宅区。
“正是在这一天,我们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人力’来做任何事情,我们必须使用信息和智能工具。”因此,3月9日,虹桥街“一网统一管理”平台推出了机场转运人员专属模块,回沪居民的信息收集、归纳和分析移交给智能手段。通过对返回上海的居民按国籍、居住地区等进行分类和比较。很快分析了调整计划,这有助于街道重新部署驻军。
“去虹桥街的移民比例接近长宁区移民总数的一半。团队成员一天最多接待了10辆大巴和近70人。”周凌是“虹桥街移民队”的队长,他带领的8人小组也是“口岸防疫战”闭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日班和夜班使球员每天只睡3到5个小时。穿着不能随意脱下的防护服,也能让队员避免去洗手间,尽量不喝水,只吃干粮来补充能量。最近几天,由于移民的行李数量很大,穿着防护服的成员不得不不时帮助居民搬运行李。在大量的体力劳动后,防护服、靴子和护目镜几乎可以“倒水”。
描述:虹桥街移民转移队
是由荣华小区党总支第一书记洪升带领的社区干部,连接着“接车队”完成下一步工作。被称为“古北国际社区”的荣华住宅委员会拥有43个住宅区,全年居住着1.6万名海外人士。
3月6日,机场人员转移的第一天,洪升和他的同事们会见了一位从英国起飞但之前经过意大利的外国居民。当天上午,根据工作流程的需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提前上门测量了前一天晚上“空跌落”的居民的体温,并将相关信息告知了居委会。然而,居住区仍然有他们自己的问题,这需要“追根溯源”。
“我们还是得去门口找找,等他们休息好了,晚上再敲门。”告诉秦,新任命的小区书记。
事实上,虹桥街正是通过在居民区形成“五源发现和触摸工作法”,对居委会和物业登记的“一户一档”、上海健康云应用的数据云、社区群防群治、上门挂号、居委会上门沟通等三种线下渠道收集的人员信息进行补充和比较,实现社区防疫信息和工作的闭环,实时掌握海外居民返沪的动态信息。
描述:该物业协助居委会检查返回上海的居民(舒舒摄)
[3]中外居民共同传递“正能量”[S2/]
每天早上9: 00,虹桥街道市容联合管理队队长胡带领11名队员到街道上495户孤立无援的家庭收集生活垃圾。为了实现最高效、最安全的垃圾转运,虹桥街不仅设计了最佳的收运路线,还实施了“人跑楼、车候、边收边运边消毒、车满即走”的四步流水线作业。分布在40多个社区的120多栋建筑可在3小时内完成收集和运输,确保被隔离人员的日常生活垃圾得到清理。
前线收集和运输团队的快速发展背后有一个紧密联系的支持团队。面对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孤立家庭,和他的团队成员可以自由地与每个家庭沟通。这些“欺骗”来自提前在街道和居民区分发的英语、汉语、日语和韩语的“垃圾收集和运输技巧”。在居委会的领导下,小区物业每天都准备好了,每一个进出小区的居民和车辆都“看证放行”。在高档涉外社区古北国际花园,标有“上海归国人员”的注册展位在过去两周内成为“新景点”。
图片说明:多语种版居民信息登记表和“防疫金融卡”
描述:外国常驻志愿者为社区游客测量体温(均由舒舒拍摄)
居住区的外国居民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们用四种语言帮助翻译垃圾收集和运输的技巧。在荣华居委会的办公室里,口罩、塑料手套、一次性浴帽和塑料雨披总是放在储物柜里。这些材料不仅是为居民委员会的干部和社会工作者准备的,也是为所有讲不同语言的中外居民志愿者准备的,他们自愿参加疫情的预防和控制。
从翻译最基本的防疫通知到在“禁飞”的社区门口测量体温,来自意大利的“上海媳妇”安吉拉·布鲁辛诺(Angela Brucino)参与了各种社区志愿服务。也有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韩国居民,他们自愿陪同居委会干部承担“便携式翻译”的责任。越来越多的外国居民和中国居民一起成为了“正能量”的传播者,他们向国内外的朋友们讲述了上海在社区和道路等城市各个角落所看到的防疫和控制的真实情况。
目前,国内外重点地区的中外人员和居民返回荣华小区时,都将收到一份“防疫和情感融合包”,包括健康监测记录簿、四种语言的防疫“情感融合卡”、口罩和消毒药片,提醒他们在家中受到隔离时得到很好的保护,并欢迎医务人员在家登记。外国籍居民王力可宣荣,菲律宾籍,来自古北市民委员会,负责对居民区的防疫工作及早提出建议和意见,并主动了解外国籍居民对口罩登记和人员调动过程的意见,以便及时与居委会干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