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92字,读完约8分钟
快走。跟随边肖去徐汇名人堂!今天,边肖将向你介绍四位杰出的伟人,步入他们的晚年。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徐光启
徐光启(1562 -1633),上海人,明末学者,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生。由于官职和出生地的关系,徐光启常被称为“许歌老”和“徐上海”。
徐光启年轻时才华横溢,但事业十分艰难;1604年,42岁的徐光启被录取为学者,并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西学东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第一位将西方科学技术引进中国的爱国科学家。
71岁的徐光启是古代一位长寿老人。他进入中年后才正式进入朝鲜。在此期间,他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就。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被后人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
1606年,44岁的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元素》。《几何原本》的翻译被认为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标志之一,对中国整个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光启非常重视农业行政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以粮为本”。1622年,正值盛年的徐光启生病回家,无所事事。这时,不管他年纪多大,他都继续努力种植庄稼,同时开始收集和整理资料,写农书,以实现他一生的愿望。1628年,66岁的徐光启复职。这时,农业书籍的写作已经初具规模。然而,由于上任后忙于修订历书,农书的定稿也无暇顾及。后来,这本书被他的主人陈子龙等人修改了。崇祯十二年(1639年),即徐光启逝世六年后,该书被严格出版,并被命名为《农业行政百科全书》。
他致力于编纂的《农业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农业行政百科全书》共分12门,60卷,70多万字。这本书包含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几千年的耕作经验。徐光启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并补充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写了6万多字。
1629年,北京发生了一次日食。秦计算的日食时间与实际情况不符。预测时间提前半小时开始,半小时后结束。在封建时代,日食被视为有关国家的兴衰,受到高度重视。崇祯皇帝大怒,下令修历,命徐光启监军。67岁时,徐光启亲自指导和试验,终于编出了庞大的天文系列《崇祯历书》,奠定了中国近300年天文历法的基础,将中国天文学纳入了世界天文学的轨道。我们今天使用的农历是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完成的。
1633年,徐光启病危时,历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已经审核通过。因为它写于崇祯年间,所以被命名为《崇祯历书》。
该书共137卷,吸收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天文学和数学思想,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圆形场所的概念,大大提高了日食和其他天文计算的精度,奠定了未来300年天文历法的基础,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徐光启纪念馆
地点:南丹路17号(广汽公园)
营业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
门票:免费
如果说徐光启是打开中西交流大门的人,那么马才是真正融合中西的引路人。他的“向外国学习”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追寻他的足迹。
爱国老人马
马·项伯(1840-1939)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年仅12岁的马项伯没有告诉家人就离开了家乡江苏丹徒。他独自走了11天,去了上海,进入了法国天主教会开办的徐汇学院。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他传奇般的生活。
31岁时,马项伯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耶稣会考试,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牧师。马项伯精通八国语言,是当时中国最全面的人。第二年,他成为徐汇学院的校长,徐汇学院的第一位中国校长。晚年,他写下了“薛辉”一词,现在位于徐汇中学的入口处。“边学边学”的意思是学校的缩写;第二,办学方式,意为古今传承,东西衔接。在他的领导下,徐汇学院蓬勃发展,人才济济。
蔡元培和马两位教育家,由于对西方哲学的共同兴趣而失去了友谊。1901年,蔡元培第一次来到上海,在南洋公学经济专业任教,拜马为师,学习拉丁文。每天早上,蔡元培从徐家汇步行四五英里到马在土山湾的家上课。
1902年初冬,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发生“墨水瓶事件”,学生集体辍学。蔡元培来见马,介绍24名学生到马学习,并邀请他办学。62岁的马欣然承诺,办学是他晚年的梦想。从此,的教育精神被激活,成为两代人的楷模。蔡元培最喜欢的学生有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胡敦复...都在门里。
奥罗拉学院图书馆
随后,马出资在徐家汇老天文台东侧租了一栋小楼,旧址现为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并开始筹建大学。马大学命名为奥罗拉学院,而“奥罗拉”是梵语,意为“中国的黎明”。1903年3月1日,奥罗拉学院正式成立——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诞生了!奥罗拉学院宣布成立,当时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立即写了一篇好文章:“我在中国只看到一所完整而有组织的私立大学,我对它非常着迷。”
此后,马于1905年65岁时创办了复旦大学。
徐汇中学马馆
地址:虹桥路68号
营业时间:周六、周日9:00-16:30;寒假和暑假期间: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和星期天
门票:免费
他的离开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随后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人追随他的脚步,走上了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的道路,其中一人后来被称为“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 -2009)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空气动力学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留学美国的钱学森是伟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28岁时,他已经是世界著名的空空气动力学科学家。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有尽快回国的打算,但直到44岁才被允许离开美国。
由于钱学森回到中国,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发射至少已经推进了20年。回国后的第二年,钱学森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建立喷气和火箭技术”计划,参与了短程导弹、中短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中短程导弹携带原子弹的“两弹组合”试验,参与了中国短程导弹携带原子弹的“两弹组合”试验的制定,参与了中国首个星际航行空发展计划的制定
在钱学森的努力下,53岁的钱学森见证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炸试验的成功,以及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成功。
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华山路1800号
营业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门票:免费参观
现代郑和-董浩云
董浩云(1912 -1982),浙江舟山人,中国OOCL集装箱运输公司创始人,被誉为“现代郑和”和“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挣扎,他的传奇人生是中国近代航运历史发展的缩影和写照。
董浩云从小就对海洋充满了向往和向往,16岁进入社会就开始从事航运工作,这使得远洋运输很容易形成一种不解之缘。抗战前夕,他感受到当时航运业存在的问题,向交通部提出了整顿全国航运的建议。在被当局拒绝后,他不屈不挠,独自筹集资金创办了一家中国航运公司;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一直以香港为基地,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其事业已遍及世界各地;他与时俱进,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最终建立了一个拥有100多艘各种类型的大型船舶,载重量超过1100万吨的庞大航运王国,成为举世闻名的船舶之王。
伊丽莎白女王
除了航运,董浩云对经营教育也有特殊的兴趣,他经营的大学也很特别,就是把豪华游轮改造成航海大学。1970年9月,58岁的董浩云花了大笔钱买下了豪华游轮伊丽莎白女王号。后来,它花了很多钱进行翻修,希望把它变成一所浮动大学。不幸的是,当工程即将完工时,这艘83,000吨的船着火了。
董浩云并没有因为这次事故而放弃他的理想。他又一次购买了一艘美国邮轮“大西洋”,并对其进行了改装,命名为“宇宙学院”,最终实现了他的航海教育计划。
1974年,董浩云参观了日本横滨,并在“宇宙学院”前拍了一张照片。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地址:华山路1954号
营业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
门票:免费参观
认识他们就像看到那个时代,一切顺其自然,他们的精神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