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5字,读完约4分钟
微软的“想象杯”落户徐汇区绝非偶然。这背后有一个未知的故事。
早在去年,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徐汇区就与微软公司和上海意电集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同打造“双创新社区”,成立“云竞争空室”企业孵化器,集聚三大资源优势。在这次合作中,微软输出了最新的技术和理念,赢得了一个前景光明的市场和一个无限可能的“朋友圈”。
这种“无限可能的朋友圈”是徐汇区设定的明确目标,徐汇区致力于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城市。本月,徐汇区启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汽计划”,将进一步推动跨国公司创新机构和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推动国家和市政功能平台落地;汇聚各方创新人才,形成国际化、双创新的盛会。着力打造漕河泾信息产业创新极、林峰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文化创新和创新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滨江创新创意带、以轨道交通走廊为系列的漕河泾-华景创新创业带。
近20%的企业将“分支机构”一词放在头部
仅在两年前成立的万伟云石公司,已经成为中国裸眼3d行业的龙头企业。它还开发了世界上唯一的4×8米裸眼3d屏幕,相关产品已进入国家科技馆,并与航天部门合作进行产品展示。它的创始人一开始就解释了他定居徐汇区的原因:“这里有足够的信息、资源和人才聚集,这是对科技企业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同样,就在最近,全球移动互联网芯片巨头安某决定将人工智能开发实验室迁至徐汇区,并关注这里有着最广阔的应用市场和可能性。
这些行业领袖的决定并不是在拍脑袋。他们都喜欢聚集在徐汇区的各种创新创业元素和资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等120多个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10多所大学,中山、刘诗等8所三级甲等医院,数十个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截至去年年底,全区共有科技企业4198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18.7%;现有员工17万人,占整个地区的19.5%。创新的价值“朋友圈”开始出现。
落后于“三天一个专利”的速度
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创新朋友圈也意味着有能力保护圈子的利益。
这里有一组值得咀嚼的数据:2015年,徐汇区1万人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67.6项,居全市首位;2016年,授予的专利总数达到3920项,同比增长13.6%。
以万伟云石为例。去年,它申请了20项专利,今年预计将达到100项,其中60%以上是创新专利。“三天一个专利”的速度背后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快速跟进。
徐汇区在建立朋友圈的同时,特别重视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例如,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我们率先提出专利、商标、版权“三位一体”支持政策,聚集了圣智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等150多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升知识产权服务国际化水平,促进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与合作。
点燃创新的“聚合效应”[/s2/]
万伟云石发展迅速,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大量中小企业合作,并与该地区的大学密切互动,帮助更多项目创新。这就是徐汇区乐于看到的“化学效应”——当科技资源密集、创新要素集中时,政府应该营造创新氛围,催化其产生“化学效应”,使创新主体充分活跃。据透露,徐汇区今年将重点建设重大项目,以增强创新的聚集效应。例如,重点关注脑科学和人工智能创新卓越中心、分子细胞创新卓越中心、植物科学创新卓越中心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技术平台,争取重大功能平台和项目落地。推动生物医学大数据项目落地,搭建临床医学研究和功能转换平台;创建人工智能示范楼,搭建人工智能R&D及转换功能平台;对接上海科技资源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力争主体落户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