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7字,读完约3分钟
据《劳动日报》报道,“重申报轻保护”是许多传统文化项目在申请世界遗产后仍然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劳动日报》记者从上周六举行的2017年全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中了解到,经过15年的坚持,“江南丝竹”这一国家级非遗产项目在徐汇区长桥街“老树开花”。
已经在上海流传了300年
众所周知,江南丝竹起源于江苏、浙江和上海,并在上海开放了700年。江南丝竹已经流传了300年。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100多年前,上海县龙华乡的江南丝竹再次繁盛起来。当时,包括常桥地区民间音乐爱好者郭在内的十余人组成了常桥丝竹班,经常在常桥镇南街的昌乐茶园演奏。1939年,赵兰兰和唐·发起成立了龙桥民族音乐俱乐部。至此,长桥的丝绸和竹子开始流行起来。然而,与其他古老的传统文化项目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江南丝竹也濒临失传。“据十多年前的深入调查,上海江南丝竹艺人只有500多位,而且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如果我们不重视它,这种技能的丧失是不可避免的。”上海江南丝竹保护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姚卫平说。
2002年,面对即将失传的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江南丝竹”,长桥街毅然引进姚卫平、周峰等民间大师,恢复长桥江南丝竹班的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了专门的培训基地。次年,成立了非政府组织“上海江南丝竹保护研究所”,专门从事江南丝竹的保护和研究。同时,辖区内许多幼儿园和小学都设立了传承基地,培养人才梯队。目前,上海江南丝竹保护研究所只有400名注册会员,传承基地造就了数千名优秀青年。街上的许多丝竹队在国内比赛中赢得了无数奖项,甚至出国向世界展示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保护和继承的道路并不平坦
早在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就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然而,实际保护和继承的道路并不平坦。"‘重申报,轻保护’是许多项目申请后仍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在接受《劳动日报》采访时,一位非遗产保护专家表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非遗产项目的传承在于其连续性。其中一个连续性是,非遗传的继承者自己愿意继承和继承这个事业。第二是外界提供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各级政府对非遗留项目的支持和支持。现在,如果没有支持和支持,就很难把它传递下去。“长桥街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专业团体运作的典范,对其他非遗产项目的继承和保护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