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3字,读完约4分钟
人脸识别、车载微型卡口、智能门禁、智能车库……天林街智能小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天林街经过两年多的智慧社区建设,取得了哪些经验?我们不妨遵循“四个垂直,三个水平”,深入到智能社区的建设中去。
神经元采集数据平台实时发现问题
“四纵三横”框架源于智能社区指挥平台建设初期,“四纵”是指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党建服务;“三个水平”是指平台应用过程中的归纳、判断、预测和处置。
描述:天林街智能社区指挥平台。
从2016年开始,天林街率先在天林十二村建设智能社区。2018年1月,街道开始推进“1+9”10个社区,到3月底完成10个社区智慧工程建设。目前,天林街配备了10大类1680个神经元传感器,包括人脸识别、车辆微卡口、智能门禁、智能监控、电子嗅闻、烟雾感应、电弧监控、水压监控、智能井盖和智能车库。
描述:该平台可以跟踪每个神经元传感器并看到场景画面。
不同的神经元收集不同的数据,数据的相互分析、比较和整合有利于全面解决问题,从而实现“1+1 >: 2”。天林街道办主任戴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我们通过综合管理平台,发现一户人家每天进出大门几十次。”数据的异常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原来,房客们把出入卡放在门外的邮箱里,房客们通过邮箱进出出入卡。之后,街道依托公安部的信息系统,立即升级了社区的门禁,并增加了人脸识别功能。通行卡和人脸识别的双重保险杜绝了集体租房现象。
据悉,天林十二村智能小区建设以来,不仅实现了“零案件”,还建成了一个没有集体租房和违法建设的社区,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月工作单保持了一位数。一系列的社区治理问题,如照顾老人、管理非机动车、乱张贴黑色广告等,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整合多种力量更有效、更方便
天林街智能社区建设整合了社会公众、部门力量和平台信息,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通过12345市民热线、“志愿者交流”、“微网”等平台拓展了人们举报线索的渠道。同时,将原有的线下资源载体,如“三驾马车住宅区‘交叉就业’模式”、“党员和楼领导定期咨询评议系统”和物化住宅活动区等,作为一个整体嵌入在线智能系统中,实现社区警察、物业干部、党员骨干等社区自治力量与智能平台的无缝对接。
在构建智能社区的过程中,神经元收集数据,在平台上分析和整合数据,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并自动给出预警。这一系列过程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同时,与人力相比,信息流和数据流的传递大大缩短了“发现-推动-处置-协调-监督-反馈”的工作流程时间,为高效解决各种问题和隐患提供了保障。以违法拆迁为例,过去,拆除违法建筑需要城管、消防、房管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现在,通过智能指挥平台,实现了各部门人员的扁平化管理,减少了由于层级原因造成的时间消耗。各部门人员调动变得快捷方便,实现了多个部门的联合联动,非法拆迁问题可以通过一次性上门解决。
描述:公共安全领域的数据图像实时显示和工作指令跟踪。
调度工单是平台发现问题后进行处理的有效方式。戴说,智能指挥平台有两种不同的工作指令,一种是自动分发的,另一种是手动分发的。前者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社区问题,如禁毒人员的管理。当平台通过数据发现此类人员的异常移动时,它可以立即自动生成工作指令,并将其发送给附近的禁毒社会工作者。手动分发的工作单适用于一般的社区问题。例如,在平台上发现组租现象,由此产生的问题工单可以手工发送到相应的责任部门进行解决。工单处置时间有限,平台会自动提醒工单处置者时间,同时平台可以通过跟踪工单实时监控工单处置。
下一步,天林街将围绕“人、车、消防”的基本感知要素,实现社区治理和公共安全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