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75字,读完约6分钟

根据徐汇区,永嘉新村(永嘉路580弄)位于恒富历史文化景区(以下简称“恒富景区”)。恒富风景区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建筑集中在中心城市的区域,这里有许多西班牙、法国和英国风格的建筑。

永嘉新村所在的永嘉路建于1920年,原名Xi爱仙寺路,1943年更名为永嘉路。高大茂密的法国梧桐覆盖了各种花园洋房、石库门巷、现代风格的旧公寓和新巷洋房。他们静静地讲述着永嘉路上无数的人类历史。

永嘉新村周围的名人

这条路不超过2000米,可以用“一步一个脚印,十步一个脚印”来形容。法国建筑师赖安故居(永嘉路588号)、民国女画家唐故居(永嘉路600号)、戏剧家田汉公寓(永嘉路371-381号)、翻译家罗故居(永嘉路555号)均以红色密集分布

住在永嘉路的孔祥熙是上海电影翻译厂,从那里诞生了《狩猎》、《悲惨世界》、《简爱》和《生死之恋》等经典译作。

与永嘉新村相邻的是林故居,位于衡山路9弄4号(林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和著名医学家),位于东平路9号的“爱路”(蒋介石和曾在此住过)。梁建华(音译)是一名居民,他记得父亲下班回家时,因为隔壁的“江大厦”关闭了,他不得不不时绕道而行。

徐汇区 “一步一景 十步一史”永嘉新村这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由23栋房屋组成的“A型房”、“B型房”和“C型房”

永嘉新村共有23栋建筑,总建筑面积19402平方米,是上海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也是上海公寓式园林的代表。

永嘉新村建于1947年,曾是交通银行职工宿舍。“当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一批抗战时期撤退到重庆的交通银行职员到达了上海。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家”,银行为这些员工建了房子。”永嘉新村的第一位居民李伯伯说。

根据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出版的《上海市公寓建筑图集》,永嘉新村:“总平面为内巷式,单平面分为三种类型:‘甲’、‘乙’、‘丙’。除了“A”型有三层,其余都是两层楼。

“A”型是一个蝴蝶拼接单元,每层有四排和四个两居室。

B型是一个有十排的四间拼接单元,每层有四户两居室。

“C”型是一个六间拼接单元,每层有六排和两个三居室。

此外,转角单元有三种组合。“B”和“C”房间都朝南,室内流通良好。房间面积在16.00-18.00平方米之间,材料标准中等,经济适用。车间的绿化和道路都比较完整。"

《上海市公寓楼图集》中记载的“甲、乙、丙”户型,是永嘉新村老居民口头描述中的“甲型房”、“乙型房”和“丙型房”。只是顺序颠倒了,“甲”型公寓对应“丙”型房间,“丙”型公寓对应“甲”型房间。老居民是以房屋建造和竣工的顺序为基础的。居民主席曹说:“1947年我们住在永嘉新村的时候,A字楼已经建好了,C字楼还在建。”

徐汇区 “一步一景 十步一史”永嘉新村这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上海公寓大楼地图集》以“丙室”开始,并将其标为“甲”,因为“丙室”建成后,整条胡同从“丙室”开始重新编号和排序。居民梁红补充说,“C型房”由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建造,“A型房”和“B型房”由交通银行“总行”建造。当时,“总公司”和“上海分公司”之间有一些区别,所以即使是房子也有不同的朝向。

徐汇区 “一步一景 十步一史”永嘉新村这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甲”和“乙”房间朝南,主要入口在永嘉路。“丙室”的正门通向衡山路。

至于居民的居住条件,许多老居民回忆说,当时有三个“A”形房间、两个“B”形房间和四个“C”形房间(由两套两居室组成),住房的分配是根据银行的邮政级别。当然,这种分布并不代表永嘉新村目前的居民构成。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许多居民放弃了他们的房子,或者把他们的房子从大的改成小的,并把它们“降级”。

徐汇区 “一步一景 十步一史”永嘉新村这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近十年来,租房或卖房并不少见。如今,永嘉新村不仅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居民,还有20多名户外居民。

从建筑风格来看,“C形房间”是一个红色的瓷砖屋顶,有四个斜坡的水泥刷墙,“A形房间”和“B形房间”是双斜坡的绿色瓷砖屋顶,带有山墙和入口遮阳篷,略带西班牙风格。根据老居民的记忆,窗外曾经有美丽的熟铁,但后来,它是在全国“大炼钢铁”期间“用当地材料制成的”。

徐汇区 “一步一景 十步一史”永嘉新村这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在“C形房间”里,有各种各样的盒子、壁橱和保姆房。厨房里还有一个燃烧热水的大锅炉,使用抽水马桶和煤气。“甲房”和“乙房”底层有小花园,主套房外建有保姆房,保姆房也有专用卫生间。公寓的结构和装修反映了当时上海以银行职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家庭相对富裕的生活。

徐汇区 “一步一景 十步一史”永嘉新村这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s2/]同事在工作,同学在学校,邻居在家

如今,永嘉新村的规模比以前小了。"过去,永嘉新村与衡山路直接相连."老居民吴老师回忆说。目前,碾平公寓周围的区域是永嘉新村的大空区,有足球场、篮球场和后来的体育学校。居民们回忆说,永嘉新村是孩子们“变白”的好地方,周围的孩子都去永嘉新村玩耍。

徐汇区 “一步一景 十步一史”永嘉新村这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目前,田萍街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是永嘉新村早年的车库,20世纪60年代开始向居民发放。二楼是永嘉新村的小学永新小学。

除了小学,永嘉新村还有自己的幼儿园。梁建华的母亲是一名居民,她也在家里开了一家免费托儿所,为社区的家庭服务。梁建华回忆说:“当时,我的起居室被用作托儿所。永嘉新村的很多孩子白天都在我们家。”

新小学和幼儿园的大部分老师都是住在永嘉新村的家庭主妇。当年,上海市民建立了许多私立小学,以应对公立小学的严重短缺。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三个家庭主妇创办的建乡小学。健翔小学的故事是沪剧《鸡毛飞扬》的原型。1966年出生的居民鲍叔叔回忆说:“我当时还在永新小学一、二年级读书。后来,小学被拆除了,我们去了永儿小学。“永儿小学于1999年并入剑翔小学。

徐汇区 “一步一景 十步一史”永嘉新村这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老居民李伯伯的总结颇具代表性:“永嘉新村的人都是单位里的同事,学校里的同学,家里的邻居。”永嘉新村的建设背景、相关设施和早期居民构成从根本上塑造了永嘉新村的整体氛围和社区形态。“同学”、“同事”和“邻居”的特殊关系支撑着永嘉新村居民之间亲密而深厚的家园情怀。

徐汇区 “一步一景 十步一史”永嘉新村这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虽然在后来的岁月里,居民变化频繁,许多老居民搬出永嘉新村,新居民不断迁入,但永嘉新村的传统得以保留,他们就像一个家庭。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徐汇区 “一步一景 十步一史”永嘉新村这条弄堂的前世今生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