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9字,读完约4分钟
据《劳动日报》报道,迷人的黄浦江就像一串珍珠项链,挂在浦西浦东五区的海岸线上,成为市民享受健身、休闲、观光的一站式生活线。在市中心唯一一个可大规模规划开发的徐汇滨水区,一个属于建设者的家园——“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自2016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8个项目点的4000多名农民工受益,在集中建设高峰期,这一数字将达到数万人。
建筑工地项目的所有权是复杂的,工人来自世界各地。此外,就业性质不同,工作时间长短不一。如何有效地维护和服务建设者曾经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上海市徐汇区总工会成立了“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这是上海市首个扎根建筑工地、服务农民工的基层群体工作站,为建设者提供一站式、多元化服务。在解决农民工进入施工现场困难、促进小型三级工会运行、协调服务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突破。
花园式团体服务站
位于“高价值”的河边地块,建造者的家也有设计感和实用性。
在黄石路和金运路的交叉口,一栋由半开放式空房和一栋两层楼组成的建筑房屋格外引人注目。建筑工地旁的小草坪,加上最常见的红砖和绿化隔离带,巧妙运用,营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四合院式空房。建筑设计来自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曾参与过嘉定新城城市规划展览馆、西溪湿地艺术村酒店等“大舍”项目。在它的管理合伙人刘依纯和团队“关门”并深思熟虑之后,这个计划一下子被选中了:半开放的空厅有一个教育超市和一个公共客厅,里面有电视、桌子、椅子和健身娱乐设备;网站一楼为生活、健康和法律服务站,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常见病诊疗等服务;二楼有空阅览室和多功能厅,提供图书借阅、党员学习、电影放映和技能培训等服务。
服务站建成后,施工现场常用的建筑材料镀铝锌瓦楞纸板、红砖和刨花板已成为建筑工人家庭的主要材料,营造出一个熟悉、温馨、舒适的休息/房间。刘依纯表示,随着未来施工范围的扩大,轻钢结构的建设者之家也可以随施工现场一起搬迁。
专门服务赢得认可
无论你什么时候来,服务站总是有一个热闹的场面。这种对员工来说必不可少的“粘性”,来自服务站的贴心服务。
建筑商的家位于农民工集中居住区,效果一目了然。徐汇区总工会以建设者的需求为服务导向,不断推出定制配送服务。自试运行以来,服务和活动是好的和受欢迎的一直蓬勃发展的建设者的家。在端午节、中秋节、元旦等传统节日期间,服务站将举办爱心交易会、趣味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大型综合服务活动,每周四晚举办心理减压、安全生产、工伤实践、劳动法实践、家庭亲子关系等各种讲座和讲座。每两周中午提供美发服务;不时设立方便的服务亭,提供各种免费维护和咨询服务,以及各种商品销售活动,并赠送劳动保护用品和吊唁。如今,建筑工人之家还将开展各种活动,如施工现场的“送夏凉”、夏令营、施工现场的卫生服务、“大家唱卡拉ok”等。暑假期间,来自中国十多个省份的“小候鸟”聚集在居民区,建设者的家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文化课程和参观。所有活动公告和精彩点评都清晰可见于“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微信公众账户。
收集更多可复制和可扩展的体验
徐汇区总工会对滨江项目工地的工会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占农民工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会员率较低。工会组织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机制,吸引农民工加入工会,在服务和维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建筑工人之家已成为徐汇区总工会收集更多可复制和推广的经验的重要阵地。
“建设者之家”通过物化与定制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服务,充分调动政府、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整合法律和医学专业,实现资源整合、协作和联动,增强劳动力,形成党政工“同频共振”,发挥1+1 > 2的效果。
服务质量取决于人。“建设者之家”的运营团队由徐汇区总工会、龙华街、Xi安集团等团体组织和社会组织组成,整合了法律、医疗等专业力量,与专业服务上海农民工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达成合作协议,全年从早到晚采用“白+黑”、“5+2”的运营模式,共同为建设者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