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8字,读完约5分钟
进一步放宽海外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条件,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全面停止将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职称评定的前提条件,大幅放宽用人单位利用现有工业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的限制...
为了把权力下放给人才主体,放松对人才的限制,上海市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人才新政”的30点建议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门槛,增强可操作性。它充满了真诚。
《上海人才新政》全文30篇
政策:根据FTZ或张江高新区管委会的推荐,探索在上海自贸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双子”区)工作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高层次人才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的可能性。
允许在“双紫”地区注册的跨国公司雇佣世界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到上海工作。
解释:外国人永久居留许可,俗称中国的“绿卡”,原本很难申请。去年上海放宽申办条件后,超过50%的外国人在上海申请“绿卡”。
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陆卫东表示,新人才政策的30条吸收了公安部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相关出入境政策,制定了重点领域和行业的职业清单,进一步理顺了就业和居住向常住的转化机制。与此同时,国外高层次人才也可以聘请国外家政服务人员。
政策:重点引进和建设“四个中心”等。科技创新中心急需人才。重点引进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研公共平台、重大科研中心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解读:一方面,我们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另一方面,我们仍然渴望人才。统计显示,从去年底到今年8月,上海通过国内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引进了4638名人才。
上海市人民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大力表示,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了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移到户籍和直接结算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但市场发现和市场评估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未来将加强市场导向,主要通过薪酬、投资和第三方评估(行业协会)等市场导向的方式招聘人才。
政策:在合格的公共福利机构,如大学和研究机构,将实行管理权力下放,如职位任命、评估和评价以及收入分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将在限额内自主引进人才,主管部门不再进行预申报和审批。
解读:释放人才的活力,关键环节是释放人才的主体。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皓表示,科研人员的管理不能照搬党政机关的人事管理模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消除对用人单位的过度干预十分重要。
政策: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是职称评定的先决条件。政府部门加强了评估专家库建设,逐步将职称评估权下放给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职称不作为申请科研项目和人才项目的限制性条件,并逐步与相关福利分离。
解读:毛大力表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要突出绩效导向,调整过去的“垫脚石”和“硬杠”,以适应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要求。例如,对于大型建筑设计团队来说,企业认为外语和计算机技能是必需的,可以作为就业条件。对于以小高层建筑和道路区为重点的小型建筑设计院,单位也可以用其他条件来代替外语和计算机的要求。
政策:在财政支持下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其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应授予大学和科研机构。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得批准或记录境内科技成果的使用和处置。
解读: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表示,上海将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科技成果定价机制,增加科研人员和团队的分布,并允许不少于70%的转化收入归团队所有。同时,确立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让和转化中的法律责任。目前,正在制定《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政策: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探索和实施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科研经费管理方法。
解说:科研经费管理过于严格,受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批评。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金为民表示,科研经费的管理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允许科研团队人员的劳动成本从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同时安排与科研人员实际贡献挂钩的绩效支出作为间接成本,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政策: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利用自有存量工业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7%至不超过15%;上海部分三甲医院实施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应设在海外人才集中的地区。
解读:种植梧桐树带来凤凰。宜居环境是人才生存的关键。上海的新政策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重要配套服务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特别是经济适用房配置和人才公寓建设的重大创新,将探索在高房价背景下缓解人才担忧的新途径。